现场报道 | 共建人工智能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新生态—2024(第五届)中国人工智能教育大会在京盛大召开
作者:    浏览:13676

大会现场

中教全媒体 4月14-15日 张晓攀 北京报道4月14-15日,2024(第五届)中国人工智能教育大会在北京盛大召开。大会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际合作研究分会、中国技术创业协会校企融合专业委员会指导,中教全媒体主办,中国电子学会现代教育技术分会支持了本次会议。大会以“共建人工智能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新生态”为主题,分享高校人工智能专业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探讨人工智能专业建设的思路和方向,探索高校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来自高校校长、副校长、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副院长、计算机等相关学院负责人、人工智能专业及学科建设负责人、教务处负责人、专业教师以及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等近300余位嘉宾和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

大会致辞

中教全媒体总裁、主编夏巍峰首先代表大会主办方中教全媒体致开场词。他表示,人工智能正在引领人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将从根本上改变地球上每个个体、组织、行业和地区的生产力。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全球主要国家及地区都把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推动国家经济增长的重大战略。面对新科技革命浪潮奔涌向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加速演进,高校作为培养人工智能人才的主阵地,肩负着人才培养的使命,是推动人工智能应用与发展的重要基石。我国高校人工智能学科和专业建设正在加快推进,高校、企业等多方主体正在协同推进高校人工智能专业整体办学水平。作为连接高校与产业的媒体平台,中教全媒体愿与各方一道,持续办好中国人工智能教育大会,赋能人工智能教育新发展,共谋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新未来。

中教全媒体主编、总裁夏巍峰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际合作研究分会常务副秘书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兼教学研究与质量管理处处长王广智在致辞中表示,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科技力量,正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社会治理模式。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其中,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被赋予了极高的期望。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和普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和深入。在此背景下,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工智能人才,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要使命。本次中国人工智能教育大会以“共建人工智能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新生态”为主题,旨在汇聚各方力量,积极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共同探索人工智能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推动人工智能朝着造福人类的方向发展,让人工智能真正落地生根,辐射四方。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际合作研究分会常务副秘书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生院副院长兼教学研究与质量管理处处长王广智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际平在致辞中首先代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教育技术专委会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他主要阐述了对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几点思考。一是大模型作为强大的学习使用工具和未来信息查询的一条必由路径,值得每个人拥有。二是经过数据为王和算力为王,归根到底是应用为王,而应用为王的重点领域是垂直领域。三是坚持专业知识和能力的重要性。正是因为专业人才和专业知识能力的应用,才得以研发出大模型工具的使用。四是做好大模型应用的提示师、训练师、建模师。他表示,相信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建立起一个充满生机的、创新的人工智能专业建设和产教融合新生态,为中国人工智能教育和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际平

主旨报告

4月14日上午,主题报告环节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张际平主持。
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徐向民围绕“未来技术人才培养与大模型时代挑战”做了主题演讲。他指出,人工智能是未来技术竞争重要领域。大模型重塑知识经济价值链条,大模型填平了个体与海量知识间的鸿沟,降低了知识的使用门槛。大模型时代需求由采用数据科学范式设计转变为采用人机共融范式设计。大模型时代急需一批引领性的国际化人才,适应不确定性挑战。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布局AI主线/主动健康和智慧能源。他重点介绍了未来技术领军人才培养探索,包括“1+N”多学科交叉培养,“1+N” 若干场景跨系统融合以及“X” 引领者意识培养。“1+N+X”培养框架致力培养拥有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的人才,培养未来适应不确定性的引领性人才,助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助推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

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徐向民

北京邮电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苏森围绕“人工智能领域卓越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做了主题演讲。他介绍,北京邮电大学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理念方面,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面向交叉,重在创新。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未来产业方向,贯彻新工科建设理念,培养国脉所系的卓越工程科技创新人才和领军人才。北邮在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教学设计方面,以“导认识、导兴趣、导重点、导原理”为指针,创新实践教学内容,使学生正确认识人工智能的能力属性、工具属性和实用属性。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通过最新进展和典型应用培养学习兴趣,以深度学习工程化、体系化教育为核心组织知识体系,讲解数学基础原理。他具体介绍了人工智能基于知识图谱的教学资源建设情况以及未来计划,包括从领域知识图谱到专业知识图谱、从基础教育资源到多源教学资源、资源挂接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等。

北京邮电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苏森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副校长曾文权围绕“大模型背景下AIGC赋能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做了主题演讲。他指出,大模型时代,职业教育资源迎来新融合,个性化教育步入新阶段,教育评价实现新转向。以GPT为代表的新一代的人工智能工具,对教育教学观、学习观、知识观、研究观以及治理观等有着深刻的影响。教师可以对大模型的反馈的质量进行优化调整,再调整以后,下一次的询问就可能是一个对老师感觉满意的,甚至有启发的新的答案。AIGC可能成为好教师的智能助手。通过学生对于系统反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自我认知,AIGC可能成为好学生的智能助手。同样,也可能成为教育管理和教育研究的好助手。他重点介绍了AIGC在职业教育的实践探索。包括高性能计算中心基础建设、数字创新工场产科教融合平台建设、有组织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师生共研职教大模型创新应用云平台等。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副校长曾文权

山东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成秀珍围绕“学科交叉和产教融合双驱战略助力特色人工智能学院发展”做了主题演讲。她指出,山东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的目标定位聚焦学科交叉融合和产教融合,赋能学科革新升级,助力数字经济破浪前行。致力培养未来引领国际人工智能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与计算机/软件/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一体化协同发展,相互支撑,打造特色学科,实现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相关产业的相互赋能。在具体办学规划方面,以新型举国体制为纲,建立人工智能新型举校体制特区 ,探索融合发展路径和有组织科研模式,支撑人工智能做大做强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依托人工智能学院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实现学科的相互赋能、共谋共创。依托人工智能学院推进产教融合,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联动发展。

山东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成秀珍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执行院长侯彪围绕“产教融合赋能大模型研发与应用”做了主题演讲。他介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打造“电子信息+智能”特色鲜明的“人工智能拔尖人才培养新模式”。用产学合作、产教融合、科教协同、本硕博衔接与协同的新工科方式,呈阶梯式、有针对性地完成学生“会做、敢想、能创新”的培养。学院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与惠普、华为、商汤、中国电科集团、中国航天集团、西咸新区、雁塔区等企业、院所、地方政府合作,建立了15个联合创新实验室。构建了“行业领先企业+高校+专业服务机构+中小企业群”的产教融合发展平台。他具体介绍了AI课程与昇思融合,培养产业链AI人才;昇思“社团与众智”,发展与完善昇思;基于昇思打造“秦岭·西电遥感脑”,科技创新+产业落地;基于昇思MindSpore开展论文创新;基于昇思MindSpore开展科技竞赛等产教融合实践。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执行院长侯彪

4月14日下午,来自院校和企业的嘉宾围绕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人工智能专业建设等主题进行了分享。会议由武汉纺织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胡新荣主持。

武汉纺织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胡新荣

天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长青围绕“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体系构建的思考”做了主题演讲。他首先从人工智能简史阐述了其发展趋势,并指出,无论是AI,还是神经网络,发展道路曲折,但潜力巨大。他分析了人工智能在高校应用的现状并指出,人工智能在高校的应用尚没有普及,使用人工智能的主要挑战是机构对于支持采用和维护人工智能的不足。他介绍,天津大学AI课程体系主要方向面向机器感知与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与理解、知识工程等。学科基础涵盖人工智能学科数学基础和大类学科基础,专业课程覆盖人工智能+X新工科、人工智能专业选修以及人工智能专业核心。他分析了国内院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情况并提出,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建设可建设1门通识课,2类交叉课,3种实践课,分层次、分阶段,从粗粒度到细粒度,从浅层通识到深度支撑。

天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长青

MoPass魔泊云创始人、CEO鲁为民围绕“大模型时代的人工智能教学实验管理”做了主题演讲。他指出,大模型 AI 成为企业应用技术栈的必选。开源大模型现在广泛的应用于教学、科研和企业应用,已成为快速增长的大模型 AI 生态的核心。魔泊云打造 AI 科研平台方案,MoPaaS AI平台依托算力基础设施,通过资源编排和算力优化,在用户端可实现模型开发、模型训练、模型推理运维、数据管理等,管理端可实现运营管理和运维管理,支持各种语言、语音、视觉、强化学习模型研发和应用。魔泊云结合AI 教学实验管理需求打造 AI教学实践平台。平台包括课程构建、自主实验、学科竞赛、数据服务等模块;涵盖实验管理、计算资源管理、实验数据管理、镜像管理、统一鉴权等功能。基于 MoPaaS AI 平台,提供统一高效的平台化 AI 教学、实践或竞赛管理。

MoPass魔泊云创始人、CEO鲁为民

北京联合大学机器人学院院长杜煜围绕“面向人工智能+的跨专业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和课程体系建设”做了主题演讲。他介绍,学院在专业建设方面以轮式机器人、服务机器人为载体的专业交叉融合的新工科专业群,专业交叉融合,支撑互补。聚焦机器人产业全产业链,培养为北京地区服务的智能产品设计、开发与制造的各领域人才。他结合跨专业的综合实践平台与课程体系建设指出,单一的专业实践平台不适合新工科背景下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融合的载体和平台,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为新工科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提供支撑。以无人车为载体,开展面向人工智能+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搭建跨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融合各专业的实践教学,开发相应的教材和基础与高阶实践项目,更有利于新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学生实践能力建设。

北京联合大学机器人学院院长杜煜

北京津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起超围绕“人因智能边缘计算终端与装备人机工效评估技术”做了主题演讲。他介绍,北京津发科技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联合组建了发改委多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北京津发科技注重自主研发与科技创新,并建设了人因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下设用户体验与可用性测试实验室、民航飞行模拟人因交互实验室、ErgoAI实验室等。他指出,人因工程是面向应用的学科,如人的作业能力及其作用机制、人因失误与可靠性及安全性等。人因工程与工效学的研究范畴涵盖界面显示、人机控制交互、人和环境界面等研究领域。津发科技实施“学术创新、技术创新、设计创新”三轮驱动的创新战略,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人因工程行业“学术生态”,推动人因工程行业发展。

北京津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起超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李宁围绕“AI浪潮下计算机教育的几点思考”做了主题演讲。他指出,AI在教育中具有跨学科、博学多识、与日俱新、新型思维逻辑、融合创新等优势。虽然AI/大模型目前还不是一门成熟的科学,但是它具备技术和工程的特点,因此,应该主要用教授技术和工程的方法教授AI/大模型。在计算机教育中应新增Python、深度学习、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新课程以及智能计算理论、智能计算工程等挑战性新内容,培养学生用AI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育对象方面,他认为,教育要因材施教,教授专业人士重以理论创新、应用创新,教授非专业人士重以使用方法。他表示,计算机教育需要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方面的创新性变革,面对AI/大模型,应该做到和平共处、相互学习、充分利用。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李宁

杭州睿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吴仲毓围绕“面向新质生产力的数智专业与实践人才培养‘新范式’”做了主题演讲。他介绍,杭州睿数科技有限公司秉承“赋能教育、赋能人才”的理念,自研了“海豚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实验室”整体解决方案。他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对数智化人才能力培养提出了“新需求”。睿数科技通过“平台+内容+服务”,与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培养方案、共建课程体系、执行教学任务,打造360度全链接的数智化人才培养和实践平台,培养AI全产业各层次人才。睿数科技与同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共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实验平台、人工智能实验室等。并以“数据探索式+高强度+实验案例场景教学”模式,打造人才培养“新范式”,通过数据科学训练营的校企合作方式助力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学生培养数据科学技术应用方面的学习与实践能力。

杭州睿数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吴仲毓

北京博海迪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TO徐进波围绕“AI+数字化提质产教融合的探索和实践”做了主题演讲。他介绍,北京博海迪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泰克教育)成立于2003年,作为聚焦教育+科技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聚焦于新一代信息技术衍生的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5G、区块链、软件开发、物联网、网络安全、数据通信等领域的创新产业人才培养和产教融合、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等服务。他介绍了数字化产教融合实施设计,包括建设“1个数字化产教融合底座”,利用最新数字化技术改造“人才标准、教学资源、人才培养、人才评价和人才使用跟踪”5个关键节点的业务,教育融合“N条产业链”。在AI发展背景下,实施AI+数字化产教融合底座平台架构升级。依托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资源聚集平台,赋能教学、专业建设、科研等,并支持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发展。

北京博海迪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TO徐进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元宇宙研究院院长潘志庚围绕“元宇宙研究进展与人才培养”做了主题演讲。他指出,元宇宙是最大的交叉学科,将极大地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Chat GPT的出现,可以大大推动元宇宙落地。2022年8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成立元宇宙研究院,并于2022年9月设立国内第一个元宇宙工程系。他介绍了交互技术、电子游戏技术、游戏/人机交互的应用等元宇宙关键技术。在元宇宙人才培养方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坚持创新与整合并举,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体两翼三维”学科建设体系。开设元宇宙通识系列课程,能够促进元宇宙技术与气象学科、信息工科的交叉融合,服务于学校学科发展规划需求和地方人才需求,同时支撑长三角地区对元宇宙、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产业的人才需求。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元宇宙研究院院长潘志庚

圆桌对话

圆桌对话环节由武汉纺织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胡新荣主持。武汉纺织大学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院长胡新荣、河北工业大学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副院长陈海永、北京华育兴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鹏、广东财经大学信息学院副院长尹华、南京邮电大学期刊社副主任、物联网学院原副院长陆音围绕“AI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机遇和挑战”这一主题进行了分享交流和深入探讨。嘉宾们分别从院校和企业的不同视角阐述了AI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实施路径以及落地成果等。嘉宾们一致认为,中国人工智能教育发展势头强劲,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是未来人工智能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大势所趋,高校要联合各方力量,赋能人工智能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圆桌对话现场

 现场教学 

4月15日,2024中国人工智能教育大会在经过了一天精彩报告与分享交流盛宴后,4月15日,参会代表前往百度科技园进行了参访交流。并围绕“大模型技术与产业生态”以及“AI大模型人才培养与教育创新实践”的主题作了交流。当前 AI 大模型在应用方面已经赋能千行百业,包括制造、材料、物流、金融、电力、企服、政务、电商、传媒以及营销等。而生成式人工智能为社会结构及人才需求变革带来了基础工作被替代、人力结构转变等影响。对高校人才培养也提出了如何加强人工智能综合素质、如何培养具备 AI 素质各领域人才以及如何结合大模型强化 AI 专业教育等挑战。对此,百度给出了飞桨与文心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此次参访活动使代表和嘉宾们更为深入的了解了互联网大厂的前沿技术以及前沿技术赋能教育的新途径与培养何种人才的迫切需求,促使了参会代表和嘉宾们对今后的工作焕发新思考。

现场教学现场

会议期间,魔泊云、津发科技、海豚实验室、华育兴业、博海迪、青软集团、北京飞宇星、华清远见等企业在现场展览展示了人工智能教育的解决方案、产品和服务。

产教融合展区现场

本届会议既有专家带来的人工智能教育前沿趋势和政策解读,也有高校分享的当前高校人工智能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及产学合作的探索和实践,还有来自企业的嘉宾带来人工智能技术前沿以及人工智能专业教育的产品和服务,丰富多样的会议内容为我国人工智能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多样的思路和方法。
会议代表普遍反映大会内容高端、新颖、丰富、实用,参会收获满满,且对自身工作带来极大的启发。站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新起点,面对百年之未有大变局,中教全媒体主办的中国人工智能教育大会,在高科技领域为行业搭建思想对话的平台,正在为我国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提供澎湃动力。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43267.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