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专访 | 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人工智能系主任吴晓雨: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努力构建高质量、可持续的中国AI教育生态
作者:    浏览:14012


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人工智能系主任 吴晓雨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人工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在众多领域表现出广泛的赋能作用,也为教育现代化带来更多可能性。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高等教育、教师教育带来怎样的机遇与挑战?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应如何变革?学生又该具备哪些核心素养……中教全媒体对话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人工智能系主任吴晓雨教授,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栏目:院校专访

作者:张晓攀

人工智能快速发展 为高等教育带来机遇和挑战

中教全媒体:您认为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吴晓雨:人工智能的发展日新月异,尽管未来难以精准预见,但我仍想分享一些个人的浅显观点,以供大家探讨与批评。关于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趋势,可以从基础理论、技术演进和应用拓展三个维度来剖析:

一、基础理论层面:Scaling Law已显著增强了大型模型的“涌现”能力和性能,进而推动了大型模型技术从单一语言模式向多模态的转型。这一进步象征着人工智能正逐步迈向通用人工智能理论的发展阶段。然而,正如Yoshua Bengio在其访谈中所警示的那样,我们或许不应过度依赖Scaling Law来预测大模型的未来。尽管通过扩大模型规模、提升算力和扩充数据可以推动模型达到人类智能的水平,但我们绝不能忽略在方法论上寻求更深层次的突破。特别是在算力、能耗等多重因素的限制下,我们更需要探索和开创如因果学习、稀疏模型等多元化的新方法与新理论,以实现人工智能领域的百花齐放。

二、技术层面:可控可编辑的AIGC技术、沉浸式交互技术、具身智能以及AI for Science等领域都受到了广泛关注。同时,为了推动技术在特定领域的实际应用,通用大型模型与专用小型模型的结合、针对大型模型的高效微调技术、边缘计算以及智能芯片等也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随着对数据隐私保护的日益重视,联邦元学习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三、应用层面:AIGC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文字、图像、视频以及3D多媒体内容的生产效率,并也催生了艺术、媒体等各个领域场景创新。随着AIGC产业生态的不断完善,智能助手、智能机器人以及医疗、金融等各个行业也在围绕AI+进行产业升级和优化,不断拓展应用场景。

此外,随着AI安全问题的日益凸显,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文件,以确保AI技术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趋势将围绕通用人工智能理论、多模态理论等基础理论进行深化研究,并在技术层面不断优化深度学习技术、沉浸式交互和边缘计算等先进技术,以推动应用层面的创新和发展。

中教全媒体:请结合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实际办学情况,谈一谈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教师教育带来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吴晓雨:机遇:

(1)教育全流程的智能化升级:随着生成式AI技术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得以在教学模式、方法、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以及评价考核等多个方面实现创新与赋能。这推动了高等教育全流程的智能化转变,为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升开辟了新的路径。

(2)教育可及性与教师终身学习:智能陪伴式学习助手等先进AI服务不仅增强了教育的可及性,还为教师提供了终身学习的平台。这些智能工具能够帮助教师不断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从而更好地适应教育的新趋势。这种智能化的助力,有望构建出一个更加智能化、网络化、个性化的教学体系,进而提升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

挑战:

(1)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产业需求的适配:高校面临着如何迅速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需求。目前,许多高校仍在积极探索如何实现高质量产教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2)教师教育模式的转变:生成式AI为知识密集型岗位提供了强大的智能辅助,但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积极探索并实践从单向知识传授到多方协同能力塑造的教学模式转变,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3)学术诚信风险的防范:AI技术,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文本作业、代码实践和论文撰写等方面展现出了强大的能力。然而,目前缺乏有效的AIGC作品的鉴别手段,这可能会引发作弊和剽窃等学术诚信问题。如果不加以有效的引导和规范,这种情况可能会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也给高等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考验。

深化高等教育变革 建立AI与高等教育紧密融合新生态

中教全媒体: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您认为学校教育应如何变革?

吴晓雨:AI智能时代背景下,学校教育亟需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多个维度开展深层次变革,建立AI与高等教育紧密融合新生态。

(1)重塑教学模式:以AI为逻辑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开展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为一体的专业教学闭环体系的各个环节AI赋能与优化。

(2)跨学科交叉融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促进不同领域的交叉融合,鼓励教师和学生开展跨学科的研究项目和教学活动,推动+AI和AI+协同支撑、共同发展,共同助力AI赋能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3)智能化治理:积极推动数据驱动的技术性决策和治理,通过技术性手段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效能。但在此过程中,数据的安全与隐私保护同样不容忽视,确保智能化治理的合法性与合规性。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会构建高质量、可持续的中国AI教育生态。

中教全媒体:在人工智能赋能的高等教育领域,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核心素养?

吴晓雨:个人认为,不管什么时代,家国情怀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具备的。AI时代给同学们在培养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树立家国情怀:中美AI领域目前还有一定的差距,希望学生们居安思危,厚植爱国情怀,砥砺强国之志,“为往圣继绝学”,创中国AI伟大成就。

(2)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希望同学们善于思考和提问,格物穷理,不断收获成长与成就。

(3)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AI发展给我们提出了持续学习的要求,学生应多多阅读,像我校廖书记所言“好好做个读书人”。不断迭代知识和技能以适应社会的要求和国家的需求。

抢抓机遇 主动作为 以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学院办学水平质量整体提升

中教全媒体:我们应该怎么正确看待人工智能和教育的关系?

吴晓雨:人工智能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可谓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人工智能技术为教育领域注入了强大的辅助力量,同时,教育也在不断地孕育和培养着推动AI技术向前发展的人才。尽管有人担忧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教师的角色,但我们必须承认,AI在知识解答和疑难问题解决方面确实能够提供高效的帮助。然而,教师的角色传道受业解惑,在多维度开展立德树人,教师应善用AI技术促进教育高质量开展。

另外,AIGC技术正为艺术创作、影视制作和编程开发等众多行业赋能。这无疑会优化行业结构,减少低质量的从业人员,但同时,它也为这些领域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和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鉴于此,高校应积极顺应这一变革,将AI与专业知识深度融合,通过灵活运用零代码、微代码、深度开发等手段,培育学生思辨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结合理论、技术、应用等不同层面的人才需求,致力于培养多层次、复合型的优秀人才。

总的来说,我们应全面而理性地审视人工智能与教育之间的关系,预善其事,先利其器,夯实AI对教育的赋能,共同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AI高等教育生态。

中教全媒体: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如何抢抓机遇、主动作为,以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一流学科和专业建设?

吴晓雨: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积极落实《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按照学校部署要求,积极推动AI技术赋能传媒人才培养范式变革,开展教学科研和管理三个方面的AI赋能创新,探索以AI为逻辑的教育数字化先导示范,形成“技术”、“交叉”、“前瞻”、“能力”四维合一的特色教育理念,精准契合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以及数字媒体相关领域高质量发展布局。

学院积极探索以AI为逻辑重塑各专业培养方案;开启AI+课程及AI助教的课程试点,推动AI工具在教学中的深度应用;联手行业领军企业构建深度产教融合模式,创建AI+未来传媒教育与实践场景;开设了面向全校学生的AI通识课程,拓展多层次人才的创新思维;构建AI服务底座,推动教育全方面全流程AI变革,加快AI赋能的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传媒科技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43572.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