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专家专访 |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原院长、二级教授赵居礼:直面职业教育改革问题 畅谈职业教育改革思路
作者:    浏览:12929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原院长、二级教授 赵居礼

正值职业教育重要改革发展阶段,职业教育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职业院校如何跟随国家稳步前行?如何找准自身定位?如何提升社会影响力?如何开展国际交流?本期中教全媒体邀请到职业教育领域专家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原院长赵居礼教授共同探讨中国职教改革发展之路。

栏目:专家专访

作者:张晓蒙

中教全媒体:当前,职业教育正在经历着重要的改革发展阶段,您认为在改革中,对于学校、教师、学生、企业等各方而言面临着哪些挑战?
赵居礼:的确,我国职业教育正处在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机遇期和改革攻坚、爬坡过坎的关键期,在这个“双期叠加”的新阶段,新《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出台,它以法律形式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地位,为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应该说,恰逢其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同时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也实现了高职本科的突破,可以看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心。

但职业院校的实际情况非常复杂,中职面广校多力弱,问题突出,职普融通差,高职主体地位有待强化,“五金”建设推进很不平衡。本科高职实现突破,高技能人才与国家战略需求还有很大差距。需要以“双优”“双高”为载体不断提升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院校在发展中遇到的首要挑战就是基本条件是否达标的问题,其中包括生师比、生均仪器设备、土地占地面积等,经济发达地区大多数学校的办学条件是非常好的,但还有相当一部分经济落后地区办学条件是不达标的,如果连基本条件都不达标的话,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也就无从谈起。第二,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目前学校都面临的数字化转型问题,何为数字化转型?是否买了一个信息化平台就可以视为转型?如果数字化转型不以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导向很有可能是误入歧途。所以在改革发展的进程中,学校的办学理念必须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脚步。第三,职业院校的内部治理许多是以经验管理为主的,这与普通高校的制度管理甚至是文化管理存在很大差异。有的职业院校的领导并非从事教育教学专业出身,对教育教学一知半解,官本位意识强,这就导致学校整体在治理水平方面很难得到提升。总体而言,学校在办学条件、办学理念、内部治理体系都面临着严峻挑战。

对于教师来说,我们说职业教育是以技术技能为导向的教育,因此,是能力本位的教育。如果教师实践动手能力不足,如何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的学生?所有学校都在加大引进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素质技能大师等。而且也在教师队伍中扩充了优秀的硕士、博士学历的教师,但都不足以解决职业教育教师的实践能力有限,科研能力不足的问题。除此之外,上面提到的针对于数字化转型的问题,2022年11月教育部制定了《教师数字素养》标准,包括五个维度,即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数字化应用、数字社会责任、专业发展。但是该标准如何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从而促进师资队伍数字化水平提高,这是亟待改进的。

除了以上的一些挑战之外,在育人方面,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要有高水平的教师。如果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哪有高质量的学生?立德树人,教师是主体,要倡导教师欣赏学生、关爱学生、发展学生、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但现实是有的教师与学生渐行渐远,不愿亲近学生,缺少沟通和交流,在这方面还是应该采取一定的激励手段去鼓励教师亲近学生。人才不是“教”出来的,是灵魂影响灵魂的结果,是心灵与心灵沟通的结果,是一类人追随另一类人的结果,是智慧碰撞的结果。我们过去对教师要求是一桶水,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是一个“小溪流”;不要把培养学生当“苗圃”来培育,要当“百花园”来培育;不要把学生当知识的容器,要把学生当火把点燃。

对学生而言,当前职业教育由于招生制度存在问题,导致了生源质量出现了问题,这体现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高,且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但人必有长处,对于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我们过去追求学生样样都行,结果是什么都不行。我们是“补短教育”,不是“扬长教育”,学生学习不好的课程用的精力和时间最多。你现在把“补短教育”变成“扬长教育”,才会出人才,才会出拔尖的人才。创新意识的培养重在潜移默化,着力点应该在良好的学习和研究氛围的营造,以及健康向上、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长处,将“补短教育”变成“扬长教育”,根据学生的特长、兴趣给学生更多选择权,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行有差异的教育使学生得到有差异的发展,毕业后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从事工作并获得体面的报酬,我认为这才是职业院校真正的任务和使命。

在产教融合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激励政策,促使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如产教融合企业给予税收优惠等。但现实反馈是有差异的,最大的感受是企业对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热情程度是不完全一致的。在产教融合项目中,学校仍然是主体,“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德国的“双元制”教育为何能长此以往的走下去并且有着不错的成效,那是因为它延续的背后有法律法规的支撑,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使政策完全落地。

中教全媒体:从规模上看,现在中职、高职学校在人才培养规模上,已分别占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这足以证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但即使是现在,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社会上仍然会有“不看好”的声音出现,您认为想要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看法还需要做哪些方面的努力?
赵居礼:什么事情加了“职业”两个字都是水平高的体现,比如说美国职业篮球联赛,就是最高水平的;但是教育加上职业,人家一听高等职业教育,就低人一等?我们国家许多人的传统观念是“学而优则仕”。许多家长在面临孩子升学问题上都会优先选择好学校,实在没有选择才会“被迫或无奈”选择职业院校。我认为,职业教育要变革不仅仅是在教育层面进行变革,而是整个社会都要引起重视。因为社会有很多制度对职业教育是存在歧视性的,如考公,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出台有了改善,但大多数地区报考公务员仍然有学历门槛限制。另外,国家每年都在举办“职业教育活动周”的相关活动,但是其举办范围一直都在教育系统内部,我认为这项活动举办的意义是非常好的,它在活动中展示的是职业教育的优势面,这是一个很好的向全社会展示职业教育的机会,应当把握机会与社会形成良好的互动形式,才有可能让社会对职业教育的看法扭转。

因此,我认为职业教育要想提升社会认可度,首先从政策上要大力宣传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在社会经济发展当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在“职业教育活动周”活动中积极向社会展现职业院校的师资水平、技能人才。其次政府、企业也应该提供相应的技能型人才的就业岗位,不能一味地追求高学历人才,要有布局有层次的应用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明确提到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这意味着要在政策、法律、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都要具备同等重要地位,这样才可以获得使职业教育获得社会上的普遍认可。

中教全媒体: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现在仍然面临着如何共赢、如何融合的关键性问题,以您多年的研究和从业经验来看,产教融合有哪些可行性的做法能够真正的使学校、企业“双向奔赴”?
赵居礼: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职业教育“三融”战略,其旨在推进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学校和企业一道已经做了大量探索和实践工作,也作出了许多成绩和案例。但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产教融合存在贴标签的情况,真正实际落地见效又可以持续发展的项目的却少之又少。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我认为是没有相关的法律机制做保障以及没有成熟的可操作性的政策进行实操引导,因此很难建立起学校和企业长效的合作机制。当然,四川省产教融合做法是可圈可点的,在政府部门以项目拉动,资金配套,学校、企业的合作积极性都非常高。从政府层面出台支持的产教融合项目,能够使企业、学校双方完成项目后都获利,这样才能持续推动产教融合的发展。

当今时代,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要进一步加强科学教育、工程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为解决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提供人才支撑。要系统分析我国各方面人才发展趋势及缺口状况,根据科学技术发展态势,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动态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设置,有的放矢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提升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贡献力。要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源源不断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国工匠、能工巧匠。职业院校要响应党和国家的要求,狠抓“五金”建设。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或者说适应性、贡献度、支撑力,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

可以从中国特色学徒制层面对校企合作进行制度化的顶层设计。借鉴“双元制”,引导产教融合型企业与双高院校开展合作,对新招用职工、在岗职工和转岗职工进行学徒培训。大胆改革,推进部分双高院校与企业联合招收学徒(学生),明确他们的企业员工和职业学校学生双重身份。

中教全媒体:“开展国际合作”是国家职业教育的重点任务之一,那学校在国际交流合作中应该注重哪些问题?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重点要汲取哪些好的经验去推动我国职业教育良性发展?
赵居礼:我们国家倡导加强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使中国职业教育形成中国方案、中国标准走向世界,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无论是从理念还是思路都是非常好的。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有“双高建设计划”,教育部的文件上明确提出了“双高院校”要做到“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这三点内容。如何理解这三点内容?很多院校都是横向理解,实际上要纵向理解,第一个五年,职业院校要做到“当地离不开”;第二个五年,做到“业内都认同”;第三个五年,做到“国际可交流”。而所谓的国际交流也不仅仅指一带一路沿线或者亚非拉国家,更重要的是要跟全世界国家的院校进行交流。当前很多院校在海外办学是贴标签,是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因此在国际合作方面教育部要充分发挥指引作用,出台职业院校在海外办学的基本条件、标准和办学指南,要让我国职业院校所颁发的学历、文凭能够得到国际认可。我们的职业教育要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要具备中国特色、中国标准、中国方案。那职业院校可以做什么?我认为,首先学校要培养老师有国际交流合作的能力,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先后安排260位教师进行海外学习培训,培训周期2-3个月不等,要培养国际交流合作的能力需要让教师了解国外的政策、法律、文化、环境等多方面情况,要了解如何建立合作关系,要提高国际合作的质量和效益,才能使中国职业教育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等。实际上,就国际交流而言,我国本科教育已经有很多的成功经验可借鉴,我认为有些是可以移植到职业教育的国际合作中来的。并且在国际交流过程中,要向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诸多国家学习。我国职业教育应该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真正形成中国的职业教育特色。
中教全媒体:到2035年,教育部要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制度、标准体系更加成熟完善,并形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至此,还有10年发展之路,您认为要形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职业院校还要持续强化做哪些工作?
赵居礼:近20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以项目为抓手的探索经历了四个不同阶段,从“示范校”到“骨干校”再到“优质校”和“双高校”,不难看出,其水平是越来越高的。而“双高校”的探索实际上可以视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标准、制度、政策的落地和成型。从国家宏观角度而言,其布局和探索路径都是非常好的。作为职业院校我认为首先要将自己置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环境、大背景下,去思考学校要如何定位?要系统研究并制定相关的实施路径,结合国家现有的政策、文件、要求进行评估,学校所制定的路线是否和国家的路径一致,学校要对国家的政策文件进行不断地学习,深刻领会其意义。当前,重点抓好学校治理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这两件事。做事情要杜绝“情况不明决心大;目标不明办法多;方向不明跑得快;路径不明创意新”的现象。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44159.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