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院长专访 |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朱烨:把握人工智能时代发展新契机,构建智能化时代教育新生态
作者:    浏览:14264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 朱烨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人工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在众多领域表现出广泛的赋能作用,也为教育现代化带来更多可能性。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朱烨在接受中教全媒体采访时表示,人工智能的出现将引起专业结构性调整,基于专业领域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转变为融合人工智能的交叉复合培养,人才培养过程更加丰富、自由,个性化培养模式不断涌现,学生学习个体化特征更加明显。

栏目:院长专访

作者:张晓攀

人工智能步入发展新阶段 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带来深刻变革

中教全媒体: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趋势?

朱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新兴技术的出现一定会给社会发展带来结构性的深刻变革,不妨回顾一下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源于蒸汽机的出现及其广泛使用,生产方式从手工作坊向机器生产转变,在生产技术上革命的同时,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加速推动了工业化进程。第二次工业革命源于发电机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第三次工业革命源自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对全球经济、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人工智能被认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因此,从推动人类发展、社会结构性变化的角度思考,人工智能未来发展趋势体现在:

第一,未来的人工智能模型将更加注重文本、图像和视频等多元化数据的融合理解,深度学习优化、多模态模型理解、生成式人工智能、通用人工智能的探索以及垂类大模型研究等都是技术热点。计算架构也将深度演进,以满足通用或专有领域的计算需求。

第二,人工智能已迈入与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的新阶段,在加大人工智能研发,应用人工智能力度的同时,科技与产业融合、应用与创新融合,以技术突破推动领域应用和产业升级。

第三,在人工智能开发和使用中应充分考虑新的社会问题,如数据安全、可靠、可信、风险应对、用户权利等,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数据隐私和人工智能伦理的规范与标准也臻待解决。

中教全媒体:请结合计算机学院实际办学情况,谈一谈人工智能对其专业建设和教学创新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朱烨: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学院有三个专业,分别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和智能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各种创新性的应用以及对行业、产业带来的结构性变化,都直接影响未来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工作属性、工作内涵、工作领域、工作场景等,为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首先,重新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增设人工智能专业与方向课程,增强学科交叉领域开发与应用能力,拓展学生的就业宽度和行业应用深度。

第二,从三个专业的具体课程设置来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将加强机器学习、大模型、智能算法设计等课程与实践,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将加强元宇宙、智能交互、AIGC等课程与实践,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将加强智能图像、自然语言处理、智能硬件开发等课程与实践,整体将人工智能技术有目标有规划融合。

第三,如人工智能为产业带来结构化升级一样,人工智能技术也为教学改革带来深刻变革。以课程为例,课程资源将需要进行数字化建设,知识图谱、AI助手应用其中,为学生生成个性化学习路径,课堂设计基于智能化工具,自动化完成日常管理,课堂测试,记录学生课堂表现数据,最终形成学生学习成效报告,课程评价从一个题目到一份试卷再到整个学习过程,从一个学生到全体学生,全部数字化,进而进行智能化分析,评价合理公正全面。

深化产教融合与科教融汇 培养人工智能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中教全媒体:学院如何面向人工智能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新路径?

朱烨:首先,在培养过程持续深化科教融汇,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研究进课堂,推动本硕一体化建设,设置长远目标,厚植学生学科基础,挖掘学生研究潜力,以培养高层次科研和学术人才,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其次,基于校企合作、产教协同的育人模式,从课程、项目、师资、企业类型等全方位升级,瞄准未来人才需求,强化学生技术开发创新、产业应用创新。

第三,大创项目与高水平学科竞赛相结合,提高大创项目申报质量,指定面向前沿课题,教师科研团队指导学生申报,在实验室产出高水平学科竞赛成果,拓宽本科学生走进科研实验室通道,及早参与教师科研,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实力。

中教全媒体:在人工智能赋能的高等教育领域,教师和学生需要具备哪些核心能力素养?

朱烨:在新时代人工智能赋能的高等教育领域,教师的数字素养至关重要。我们知道数字素养是指适当利用数字技术获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评价数字信息和资源,以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显然,是面向教育教学活动展开的,因此,我们沿着备课、授课、课后反思的过程来思考这个问题。

备课阶段,增强大模型应用能力,不同类型问题选用不同模型,学术论文用什么,课件形成用什么,知识问题用什么等等,而且要具备提示词组织能力,提高与大模型对话的效率和效果。同时要增强利用信息平台整合资源的能力,从不同维度智能化形成教学脉络。

授课阶段,增强使用AI教学工具的能力,用以全程记录学生学习过程,及时反馈学习效果,突出“学生学习中心”理念,围绕学生实施课堂设计,围绕学习开展教学活动。

课后阶段,增强基于数据形成教学评价的能力,学生的学习成效一直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学生学的怎样来自评价,评价来自过程化学习明细数据,需要教师具备数据思维,客观对待反馈结果,反思教学改进。

同时,特别值得提醒的是,教师要有数字伦理意识和责任,注意遵守道德规范,保护学生隐私,维护数字安全。

对于学生,面对知识获取容易、信息量巨大的智能时代,有两个素养特别重要。

第一,端正学术品格,强化系统思维。知识易得不是知识不得,而是在高效获得大量知识的前提下,擅用系统思维组织知识,内化于心,逐步建立学科知识体系。

第二,打破学科壁垒,强化交叉融合。不仅仅专注于自身专业领域的学习,要有宽阔的视野,“人工智能+”本专业深化应用,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有创新意识,锻造创新能力。

中教全媒体:我们应如何看待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关系?

朱烨:我们常说“人工智能+教育”,显然这是一个融合的关系,在哪些方面融合,如何融合,是我们考虑的问题。

通常我们认为是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使得教育迈向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实,我认为不仅仅是赋能,而且会引起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结构化变革。

不管是计算机类专业还是其他专业建设都不得不考虑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影响,不管是OBE教育理念,还是新工科建设,都在不断促进专业内涵式建设,但人工智能的出现,将引起专业结构性调整,基于专业领域的知识、能力、素质培养转变为融合人工智能的交叉复合培养,人才培养过程更加丰富、自由,个性化培养模式不断涌现,学生学习个体化特征明显。

全面提升办学质量水平 构建智能化时代教育新生态

中教全媒体:学院如何抢抓机遇、主动作为,以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学院办学质量水平的整体提升?

朱烨:第一,教学管理水平提高。教学管理是一项繁杂的工作,不断优化环节、提高效率值得长期关注。我们学院根据自身工作重点和目标,研发教学教务管理系统,实现了管理流程数字化,下一步,计划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升级系统,实现制度自动问答、分析报告自动生成、关键事务自动提示、流程自动推荐等等,为学院办学质量整体水平提升提供基础性保障。

第二,教师数字素养提高。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因此,教师要有数字化意识主动思考教学改革,要有数字化能力实施教学改革,要有数字化素质持续深化教学改革。学院将建立教师数字化能力提升计划,制定一系列制度保障教师数字素养不断提高。

第三,开放合作能力提高。不断完善学院对外交流合作机制,拓宽渠道,鼓励与科研院所、头部企业、领先行业等合作,深化科学研究与项目研发,建立人才培养平台,推动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缩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鸿沟。

中教全媒体:如何用好“人工智能+”,为中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全面赋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对此请谈谈您的看法?

朱烨:新质生产力是一种以创新为主导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区别于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具备新类型、新结构、高技术水平、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等特性,代表了新的高水平现代化生产力。这无疑给人才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生产力的新质依赖于人才的新质,依赖于高校培养过程的新质。

因此,我们依然沿着“自顶向下”的方法,以新质人才为目标,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改革培养过程,优化培养流程,构建智能化时代教育新生态。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44219.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