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院长专访 |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周俊鹤:以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 全面塑造“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
作者:    浏览:12078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 周俊鹤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人工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在众多领域表现出广泛的赋能作用,也为教育现代化带来更多可能性。

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周俊鹤在接受中教全媒体采访时表示,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要从“学知识”向“强能力”转变,全面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和数智化融合教学能力,持续推动各学科专业内涵的数智化转型升级,加快构建“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着力打造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同济范式。

栏目:院长专访

作者:张晓攀

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 加快构建“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

中教全媒体: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趋势?

周俊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是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资源。

中教全媒体: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产生了哪些影响?

周俊鹤: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产生了AI for Science、AI for Engineering、AI for Education、AI for Management等变革,需推进基于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模式、科研范式、管理机制等优化改革,推动学科转型升级与交叉融合发展,深化“双一流”建设,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提升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服务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在全球科教创新格局中的优势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中教全媒体: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如何面向人工智能未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新路径?

周俊鹤:准确把握人工智能时代的新趋势、新使命,紧扣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学习范式、评价方式等,驱动全方位、深层次变革。围绕人工智能赋能人才培养,系统落实人工智能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体系,从“学知识”向“强能力”转变,全面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和数智化融合教学能力,持续推动各学科专业内涵的数智化转型升级,加快构建“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形成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同济范式。

中教全媒体:您认为在人工智能赋能的高等教育领域,教师和学生需要具备哪些核心能力素养?

周俊鹤: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专业培养方案与实践教学体系需全面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和数智化融合教学能力,持续推动学科专业内涵的数智化转型升级,全面塑造“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

以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 助推中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中教全媒体:近期同济大学所发布的《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引起各方关注,该计划发布的目的是什么?重点任务有哪些?

周俊鹤:该计划发布的目的:

一是智能科学技术学科和其他相关学科整体建设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国际知名,在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创新领域有卓越影响力,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在数据、算法、大模型等方面率先实现重大创新突破,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有效支撑国家和区域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智能社会建设。

二是实现人工智能对学校各个学科的全面赋能,实现学校学科的转型发展与交叉融合,初步形成“人工智能+”的高质量学科体系;同时,人工智能有效赋能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合作以及数字校园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原始创新能力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显著提升,学校数字治理能力和服务管理水平实现质的突破。

重点任务:

(一)建设自主智能系统科学中心,抢占智能科技创新高峰

(二)打造人工智能算力数据平台,支撑智能科学范式变革

(三)参与国家人工智能学院建设,造就人工智能专业精英

(四)实施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创新,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

(五)推进“人工智能+”科研与应用,攻克重大关键技术问题

(六)加强人工智能社会治理研究,创新文科建设发展范式

(七)深化人工智能国际合作交流,共筑人工智能发展高地

(八)研制智慧校园十大系统工程,提升治理能力服务水平

中教全媒体:就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来说,在开展“AI+”前沿交叉研究方面有哪些探索?

周俊鹤:强化人工智能自身科学研究发展,突破传统人工智能在“行”与“控”方面的局限,研究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感知-决策-执行”的高级人工智能,推动AI在各领域、多学科的应用,致力于让机器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回应现实环境。例如,在智能汽车领域,先进AI技术可以帮助车辆更好地感知环境、对复杂交通环境做出决策并执行操作,优化自动驾驶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在智慧城市中,高级AI系统可以用于交通管理、环境监测和公共安全管理,提升城市的智能化水平。

促进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助推学科高质量跃级发展,催生更具创新性和实用性的科研成果,并推动人工智能重要应用场景落地,实现各个学科在“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的突破。这些探索和研究让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应用在现实生活中,推动国家、社会智能化发展。

中教全媒体:如何用好“人工智能+”,为中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全面赋能,对此请谈谈您的看法?

周俊鹤:用好“人工智能+”,为中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全面赋能,需要把握以下原则:

一是创新引领。精准掌握全球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沿,持续优化学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方向布局,推动跨学科融合,推动新兴学科的发展。推动科研范式和育人模式的创新,确保学科发展始终保持活力与前瞻性。

二是交叉融合。强化校内外、跨学科的合作机制,促进人工智能与基础理科、信息技术、工程技术、医学生命以及人文社科等多个学科的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三是追求卓越。高质量推进人工智能全面赋能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及社会服务,坚持对标一流,不断自我超越。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提升科研效率,推动前沿研究突破,确保教育质量和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外一流水平。

四是开放竞争。积极拓展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的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推动国际化人才培养,深化与国际先进教育资源和科研平台的合作,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更好造福人类。

五是精准施策。依据学校实际和学科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人工智能赋能学科行动计划,精准确定发展策略与实施举措,确保每项重点任务都能有效落实,达到预期目标与成效。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44223.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