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重要的产业政策与教育政策,贯穿职业教育人才开发全过程
作者:    浏览:14568

中国把职业教育定位于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相结合、发展经济与服务民生相结合、教育与产业相结合,构建了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体系,形成了职业教育发展的中国模式,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注入了强劲的职教力量。

一、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办学

中国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职业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位置,高度重视、加快发展,用好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在政府强力推动下,形成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

——强化政府主导。中国政府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责任,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促进就业创业和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技术优化升级等整体部署统筹实施,财政资金优先保障职业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国家制定发展规划、方针政策和基本标准,推出了一批引领发展的示范性项目。国家层面建立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等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全国职业教育工作,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其他有关部门在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范围内,分别负责有关的职业教育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央地协同、地方为主的管理机制日趋优化,在强调国家宏观管理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基层首创,全方位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鼓励多元办学。国家实行统一的准入制度,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平等参与职业教育,鼓励社会力量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职业教育,各类主体兴办的职业学校具有同等法律地位,企业独立办学、集团化办学、混合所有制办学成为职业教育办学的重要形式。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工会和中华职业教育社等群团组织、行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等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参与、支持或者开展职业教育。多元办学丰富了职业教育资源,释放了市场活力,增强了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二、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中国职业教育坚持立德树人,把育人和育才相统一,致力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强调育人和育才相统一。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中华民族历来崇尚道德修为,认为“德者,才之帅”重视人的品德塑造。职业教育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崇德的传统,关注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推动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传授基础知识与培养专业能力并驾齐驱,理论与实践并重,技术与人文融通,保证职业教育学习者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强调职业精神与技术技能培养相融合。国家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着眼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以及社会和企业对职业人的素质要求,在课程开发、教学标准制定、职业能力规范之中融入职业精神培养要求,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自豪感,使每一个学生掌握技术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养成爱国敬业、诚实守信、勤勉尽责、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敢于创新等道德素养和工匠精神。

三、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中国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重要的产业政策与教育政策,融入经济转型升级各环节,贯穿职业教育人才开发全过程。

——以产教融合作为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路径。各级政府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将教育优先、人才先行融入各项政策。统筹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规模、结构和层次,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优化职业教育资源布局,加快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强化政策引导,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建设了一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打造了一批引领产教融合的标杆行业,培育了一批行业领先的产教融合型企业,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

——以校企合作为办学的基本方式。在招生就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质量评价、科学研究、技术服务、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技术技能创新平台、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相关行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与职业学校等建立了合作机制。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各行业组织参与制定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和相关职业教育标准,开展人才需求预测、职业生涯发展研究及信息咨询,促进人才培养信息对称、供需对接。

四、坚持面向实践、强化能力

实践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显著特征。中国职业教育遵循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律,坚持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联动”创新教学模式,培养造就支撑发展的高素质劳动大军。

——以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中国职业教育实施以实践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将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课程,开发模块化、系统化的综合实训课程体系,实践性教学学时占总学时数的50%以上。推广工程实践创新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学中做、做中学,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建立“学历证书+能力证书”的双证书制度。中国实施劳动者在就业前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实行学历证书及其他学业证书、培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学历证书全面反映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促进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对接。鼓励职业学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类证书,拓展就业创业本领。

——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中国特色学徒制基于学校、企业深度合作,以师带徒为主要教育关系、以工作场所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是校企协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模式。在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实施学徒制,通过推进招生招工一体化、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兼结合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实现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对接,校企供需匹配、学生在岗成才。

五、坚持面向市场、促进就业

中国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结构与布局,升级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就业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

——专业设置紧密对接市场需求。中国强化就业市场对人才供给的有效调节,职业学校专业发展与产业发展动态对接、同频共振。职业教育专业实行整体规划、动态调整、自主设置。专业目录五年一大修、每年动态更新,除本科专业和国控专业外,职业学校依据区域发展和市场需求自主开设目录内专业,并可申请开设目录外专业。

——培养内容紧密对接就业岗位。职业学校对接新经济、新业态、新职业,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方向,准确定位人才培养规格,科学制定、严格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应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中国产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职业学校在开展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中,将培训内容与就业岗位无缝衔接,推动培养对象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六、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

职业教育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在服务学生就业创业、社会技能提升、终身发展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面向适龄青年和各类群体提供多样化服务。职业教育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提供公平、适合的选择,努力使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的学生都接受符合自己成长需要的教育。面向社会大众打开学校大门,除了适龄学生外,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新生代农民工、退役军人、在职员工、失业人员等各类群体,都可接受灵活多样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营造了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社会环境。2019年以来,高职教育连续三年扩大招生规模,共扩招413万多人,社会生源占在校生比例达28%左右。

——促进各种类型教育的学习成果融通、互认。基于国家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统筹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教育、正规学习与非正规学习、成人教育与职业培训等在内的各种类型的教育与培训,制定各类学习成果认定标准、学分标准、学分积累办法,为学习者提供能够记录、存储学习经历和成果的个人学习账户,实现各种成果相互可比、可衔接、可携带,保障技能学习的社会价值。
来源:教育部发布《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2012—2022年)》。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44416.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