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处长专访 | 莆田学院教务处处长程德华:凸显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 深挖地域文化优势结合育人工作 开创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新局面
作者:    浏览:13373


莆田学院教务处处长程德华

以“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特色化”的办学定位,坚持“服务需求、贴近产业、强化特色、错位发展”的原则,做优做强工医优势学科,做精做特人文社会学科,打造“工医占优势,文管显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学科布局,将莆田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到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课程思政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中,培养心怀国家,有着面向地方、扎根地方、服务地方的情怀,大爱深、上手快、能吃苦、后劲足的应用型人才,全面推进“红色、品质、文化、活力、美丽”五新莆院建设和“十大行动计划”,奋力开创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新局面。

栏目:处长专访

作者:张晓蒙

挖掘莆田地方传统文化元素与育人结合 打造“五大五培”等办学特色

中教全媒体:莆田学院地处侨乡并于2002年在原莆田高等专科学校和福建医科大学莆田分校合并基础上,吸收利用莆田华侨体育师范学校教育资源组建而成。这使得学校形成了哪些办学特色?

程德华:学校现有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医学、教育学、艺术学、经济学等8大学科门类,其中医学和师范类专业具有百年办学历史。2002年升本以来,学校注重挖掘莆田地方传统文化元素、多学科交叉融合与课堂教学改革,打造了“五大五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工医结合与医管结合办学、“应用型+轻混合”双驱动应用型高校课程建设等3个办学特色。这里重点介绍下“五大五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五大”是指五个莆田传统优秀文化,包括“大美”莆仙文化、“大爱”妈祖文化、“大义”侨乡文化、“大仁”医学文化和“大师”工匠文化。学校通过建设“五大五培”课程群、开设“妈祖文化传播”“莆田戏”“香文化”等特色班等方式,将五大文化有机融合到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课程思政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面向地方、扎根地方、服务地方的情怀。

构建“四融 三层次 四模块”实践教学体系 形成“实践为要、专创融合、产教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教全媒体:据悉,学校一直以来注重实践教学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多年来在这两个方面落实了哪些创新举措?当前形成了哪些成果?有哪些实践经验可以分享?

程德华:在实践教学方面,学校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打造“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校企融通、专业融贯”四融机制,由浅到深、由简到繁,将“实验、实习、技能训练、素质拓展”四个模块中的实践环节分为“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应用”三个层次,构建了“四融、三层次、四模块”课内外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学校要求每个专业的实践教学比例达到30%以上、每门专业课都要融入真实企业案例与项目,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工程实训”实践课,通过双创课程建设、双创平台建设、双创竞赛驱动等抓手推进专创融合,做实“校中厂,厂中校”校企融合模式,深度实施“五共同”产教协同育人机制,形成了“实践为要、专创融合、产教协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近三学年,学生累计获得省级及以上竞赛奖励2053项,其中国家级奖项449项,省级奖项1604项,福建省学科竞赛获奖数位居前列,《两载体、全过程、一体化: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协同育人探索与实践》等3项实践类成果获得2020年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在2023年互联网+大赛中获得3个国铜、2个省金的好成绩。

中教全媒体: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当前学校在该方面有哪些举措?都在哪些专业领域进行了合作?有哪些好的合作经验可以分享?

程德华:学校坚持“应用型、地方性、开放式、特色化”办学定位,主要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抓手推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2016年,学校就开始紧扣莆田重点产业链成立了集人才培养、科技研发、社会服务于一体的6个产业学院,实施“校企、政校企、政校企协、政校企盟”四类协同模式,经过迭代发展,现有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绿色新材料等8个现代产业学院,其中省级现代产业学院2个。依托现代产学院建设,学校与行业企业在产学研转化、人才培养等领域展开了合作。例如在人才培养方面,学校与地方龙头共建三棵树涂料、闽中食品、诺亚创梦、工艺大师工作室、华佳彩等产业和产创班,形成了1+2+1 双导师协同培养、预就业3+1、“教-学-练-战”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当然,在合作过程中既会出现“校热企冷”,也会出现“企热生冷”现象。对于前者,学校主要通过成立高质量服务地方团队、“选派科技副总”等方式为中小企业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让企业认识到“校企合作值得做”;对于后者,主要是全过程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职业态度,并从大一开始专业认知实习、大一开始实施全过程“卓越班”“产业班”计划,让学生与企业早接触、深了解,让这类学生留得下。

中教全媒体:通过校企合作,透过企业又是如何服务地方经济、人才发展的?

程德华:一是通过校企合作建设专业,学校构建了工艺美术、医疗健康等8个专业群,紧密对接莆田345产业链,实现每个设置的专业都符合地方产业需求;二是通过校企合作育人,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学校为地方主要行业企业输送了大量工艺美术、鞋服、跨境电商、医疗健康服务等通用和定制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三是通过校企深度产学研合作,形成了“企业提需求,政府搭桥梁,专家来解决”的长效机制,学校为企业突破科技创新瓶颈精准“把脉下药”,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创新,服务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学校共获得7个福建省科技奖。

结合自身发展持续推进学校数字化转型 促进信息技术从支撑赋能到引领再造

中教全媒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首次提到了“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那在此背景下,学校在该方面有哪些考量?目前在该方面做了哪些基础工作?

程德华:莆田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现传统业务的数字化转型,构建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教育新生态,包括学生终身化学习、自律自主性学习、扁平化管理、个性化教学、混合课堂、产教融合等新形态,是我们学校改革发展的“新质生产力”。近几年,学校在智慧校园建设上投入巨大,网络资源与网速、智慧教室等基础条件不断完善,通过“微应用”等手段,对各职能部门主要流程进行信息化改造,有效提升了学校管理效率和大数据处理与应用能力。在教学模式上,学校提出了“轻混合”概念,要求所有课程依托信息化教学环境,选用线上线下多种优质学习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并在线下教学中综合运用线上线下各种教学工具、手段和方法,培养学校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方面,学校教学发展中心组织了多场AI赋能教学、专业和课程知识图谱建设等培训,为下一步全面实施奠定了部分基础。当然,在构建数字化教育新生态过程中,我们依然面临挑战。教育部怀进鹏部长多次指出,“方法重于技术、组织制度创新重于技术创新”。培育高校改革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还要花大力气进行组织创新,有效激发内生动力,持续推进学校数字化转型,使信息技术发挥的作用从“支撑”与“赋能”升级到“引领”与“再造”。

扩大规模 夯实软硬实力 全面推进“五新”莆院建设

中教全媒体:未来学校将会有哪些发展重点?

程德华:莆田学院现有本科专业58个,本科生约2.2万人,2021年10月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新闻与传播、机械、资源与环境3个硕士点于2023年开始了首次研究生招生。未来,学校主要的发展重点包括以下3个方面:

第一,扩大研究生招生专业和规模。2023年,学校申报的12个硕士点专业目前处于审核阶段,有望在2024年,学校硕士点专业能够达到13个左右,研究生年招生规模持续增长;

第二,实施申博和更名大学工程。学校计划2029年申请博士点、2030年申请更名大学,为此,学校未来几年将加大高水平人才引进力度,大幅加强教学和科研投入,以产教融合促进提升高质量教学科研项目数量,不断夯实软硬实力;

第三,全面推进“红色、品质、文化、活力、美丽”五新莆院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建设好紫霄新校区东部组团,努力将新校区建设为福建最美校园之一。

紫霄校区东区医学组团规划图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44496.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