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院长专访 |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余菲:探索职业教育新高度 争做教育改革排头兵
作者:    浏览:14407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 余菲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人工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在众多领域表现出广泛的赋能作用,也为教育现代化带来更多可能性。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余菲在接受中教全媒体采访时表示,人工智能在很长的一个周期内,暂时还不会取代电子信息、通信行业,因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以电子、通信等专业技术为基础的。我们更多要关注的是如何以我们的技术支撑人工智能的使用,增强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力。

栏目:院长专访

作者:张晓攀

充分发挥电子通信办学优势 提升“双高”专业群建设水平

中教全媒体: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有哪些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

余菲: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是一所公办本科学校,其前身是1993年创建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建校之初,电子通信类专业就已是学校的重点优势专业。目前,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无论是从学生数量、教师数量还是从办学规模上来看,都位居学校前列。可以说,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已成为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办学发展的主力军。

另外,学院在教学改革以及职业教育探索中都在全校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学院所开设的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集成电路技术等专业均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群”和“通信技术专业群”两大A类“双高”专业群建设专业,承担着学校“双高”专业群建设的重要任务。

同时,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也是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教育改革的排头兵。因为学院所开设的专业与目前产业升级、新质生产力的需求特别匹配。电子信息产业是珠三角、尤其是深圳地区的核心支柱型经济产业,无论是产业的转型升级还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职业人才力量的补充,所以我们在办学方面也是很好的契合了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因而在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教育改革过程中,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发挥着排头兵、桥头堡的重要作用。

中教全媒体:请介绍一下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的专业建设情况?

余菲:学院目前主要开设的专业分为电子信息大类和信息通信大类两大方向。电子信息类专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集成电路、物联网应用技术、工业互联网等专业。信息通信类专业包括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工业软件、网络安全以及移动互联等专业。

整体来说,学院在专业建设方面优势显著,在国内同类高校相关专业排名中位居前列。尤其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两大专业,作为“双高”专业群建设的核心专业,优势更加突出。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两个核心专业负责两个国家级资源库建设,并在各类全国职教改革中取得很多优异成绩。例如,现代通信技术专业获评过全国教学成果特等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荣获过全国优秀教材特等奖。

着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推动自主可控产业技术发展

中教全媒体:您如何看待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及技术发展现状?

余菲:目前,中国正在大力发展自主可控背景下的集成电路产业。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集成电路产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也回馈到了国家的经济和战略发展上来。可以预见,我们将在集成电路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我们会有更多自主可控的集成电路技术以及相关的产业相继涌现。而且自主可控不仅是在集成电路领域迎来了产业发展的新形态,我认为这也会影响到电子信息和信息通信产业的发展,可以说,这关乎到整个大产业集群的自主可控技术的发展。

在自主可控产业形态背景下,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更加迫切。我们需要更多的高素质、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参与到产业一线的技术工作中。所以目前国内对于开办集成电路的高职专业需求非常迫切。事实上,国内大量的高职院校也正在开办集成电路技术专业,在这一过程中各个院校也面临着人才优先还是产业优先的思想困惑,我认为,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我相信未来在职教领域里,集成电路专业大有可为。

中教全媒体:面对集成电路行业的快速发展,学院如何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取得了哪些育人成果?

余菲:第一,课证融通,与企业合作,将华为的证书认证与我们的教育教学相结合。现代通信技术专业所获得全国教学成果特等奖,就是对华为课证共生共长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和应用。一方面我们帮华为创办能够在行业里面起到一定作用的证书,另一方面在证书的引领下去重构和改变我们的分节分类分段的“三分”课程体系,使其人才培养和行业证书相匹配,和社会需求相匹配。

第二,赛证融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水平。例如,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大力开展赛证融通,在各类电子竞赛中取得非常多的优异成绩,我们依托竞赛和学生的培养相结合,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第三,针对分层分类的人才培养成立专门的精英班。我们会面向整个学院的相关专业学生进行考核,在大二的时候组成一个特别的班级,并对该班级制定一个有针对性的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此精进学生的专业技术。通过数据统计和分析发现,通过精英班这种方式,学生的就业薪酬满意度以及大赛成绩都有显著提高。

第四,我们将自主研发的系列集成电路芯片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在集成电路领域里,我们自主研发的系列集成电路的芯片,包括已经面世的丽湖一号、丽湖二号,丽湖三号芯片,我们将其作为案例应用到我们的实际教学当中,同时把我们做出的案例的产品作为开发芯片应用的课程载体。我们今年会全面量产第四款芯片——丽湖霸下处理器,这是基于自主可控的龙芯LoongArch32架构的国内高校第一款芯片。在龙芯架构授权下,由我们开发出自主可控的芯片,可以说,我们在自主可控的芯片的领域又迈出了重要一步。另外,在龙芯的授权下,我们还做了非常重要的教材转化,就是把龙芯是如何把芯片后端做出来的一个完整的记录向社会进行详细的拆解,未来会和龙芯共同出版我们这本教材,龙芯也希望把他们的处理器、架构等技术向社会普及。

第五,我们还自主开发了一个金光系列的集成电路EDA系统。针对集成电路设计底端“卡脖子”难题,华为正在引领我们做一些自主可控的EDA的实际应用。目前我们推出了三款EDA工具,包括金光SPICE、金光Layout、金光Verilog,这三款自主可控的EDA工具就能够满足在我们教学中所涉及到的绝大部分的集成电路设计的EDA需求,我们也正在向其他院校进行延伸和推广。

第六,作为国家级的虚拟仿真基地,我们在虚拟仿真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我们把集成电路等不方便实际操作的技术做成了很多的虚拟仿真资源,通过虚拟仿真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体验和学习这些技术。

第七,我们在资源库教学改革方面也做出了大量工作。在给我们相应的课程做完大量的教学资源之后,更重要的是推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让学生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同时和老师的课堂相结合,利用一些反转课堂的技术,对教学进行改革,这也是我们改革的一个亮点。目前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一个重要的教育改革就是教育部的101工程。我们联合了十所左右的高校,牵头承担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课程改革工作,课程改革聚焦的核心要点是数字教材,对集成电路制造技术、CANN技术、仓颉语言等技术领域进行课程改革,将来也是要面向全国进行推广的。

中教全媒体:请结合学院办学实际,谈一谈如何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入课程与课堂,进一步提升教学实践水平?

余菲:人工智能技术将广泛影响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充分考虑人工智能的影响对于我们办学来说至关重要。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核心问题是要充分关注人工智能对于产业、岗位的人才需求的影响。可能很多岗位未来在发展过程中逐渐会削弱对人才的需求,其相关专业应该如何进行调整,这是是重点要思考的。对于学院所涉及到的专业来说,更多是作为技术基础来支持和服务人工智能发展的。因为人工智能分为很多技术层次,包括最底层的算力、芯片,中间层的电子系统,以及应用端的应用系统,同时人工智能也需要网络、移动互联、通信等技术的支持。所以我们要关注的核心问题在于,在我们的技术本身发展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需要逐渐的在我们这些技术中得以非常重要的应用。例如,以前的电子系统,可能不需要视觉识别,不需要语音识别,以前也不需要机器视觉技术支持工厂检测自动化等,但现在随着产业的发展需求,人工智能技术在我们的教学当中逐渐出现并得以重视。所以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要把人工智能技术逐渐的引入到我们本身的技术当中,因为我们的技术将来都是为人工智能发展服务的。

可以说,人工智能在很长的一个周期内,暂时还不会取代电子信息、通信行业,因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以我们的专业技术为基础的。我们更多要关注的是如何以我们的技术支撑人工智能的使用,增强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力。

以“九个共同”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 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中教全媒体:学院在深化产学研合作方面有哪些积极探索?

余菲:在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践探索中,深圳职业技术大学以产教科融合为总基调,以互惠双赢为价值导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合作保障,探索出“九个共同”双主体育人新模式。以该成果为核心的教学改革项目,获2021年广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九个共同”的底层逻辑就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校企共赢为动力。一是共同开展党建和思政教育,通过企业的创新奇迹树立“四个自信”,增强立德树人的实效性;二是共同开发专业与课程标准,将企业的最新技术、标准和工艺等第一时间转换为教学内容,提升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三是共同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通过校企互聘、教研互促等途径,不断增强教师跟踪、应用和驾驭新技术的能力;四是共同攻克关键技术和工艺,围绕企业关键技术,校企共同组建团队攻关,以源头创新撬动教学内容更新;五是共同制定行业标准,校企双方共同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成为行业标准,形成行业制高点,打造“中国标准”,提升服务产业的能力;六是共同开发职业资格证书,增强产教供需对接精准性,促进学历与能力双提升;七是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题目从企业来,师生创新创业有真题,结果到企业去,创新的成果有真用,提升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八是共同开展现代学徒制,根据企业的个性化需求进行人才精准培养,增强了技艺传承;九是共同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为民族企业“走出去”培养实用人才。这一模式不仅在国内取得了显著成效,‌还被推广到国际,‌为全球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方案。

中教全媒体:您对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未来的发展有怎样的期望?

余菲:我认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要素在于技术和人才。我们要紧跟新质生产力的需求推动新技术发展,同时也要在人才培养方面让其具备新技术的驾驭能力。在此背景下,无论是电子信息还是信息通信领域都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可以说,要想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重点要从电子信息这一大的领域里去发力,所以我认为学院目前的人才培养是符合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核心要求的。面向未来,我们会围绕国家、民族、产业发展之所需,继续努力做好新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推动新质生产力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44770.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