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报道|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深度解读与备赛指导集训营(第一期)8月10-12日在西安线下、线上同步召开
作者:    浏览:13818
中教全媒体于8月10-12日举办了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深度解读与备赛指导集训营(第一期)。集训营邀请了大赛评审专家、大赛培育专家及获奖教师,结合教学创新大赛解读、教学创新路径及方法、教学创新报告撰写、课堂实录摄制、课程思政创新设计等一一进行详细分析。此次集训营由中教全媒体主办,来自全国普通高校、部队院校、职业院校的教师进行了学习。

中教全媒体 8月10-12日 张晓蒙 西安报道

为更好地助力学校和教师准备第五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深刻理解大赛内涵和评审标准,明确教学创新的底层逻辑;进一步梳理学习科学、认知理论及教学策略等,提高教学创新设计的理论素养和设计能力;深入理解课程思政内涵及方法,掌握课程思政教学创新设计方法;观摩学习获奖教师如何撰写教学创新成果报告、设计课堂实录及准备现场汇报等。中教全媒体于8月10-12日在西安举办“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深度解读与备赛指导集训营”(第一期)。集训营邀请了大赛评审专家、大赛培育专家及获奖教师,结合教学创新大赛解读、教学创新路径及方法、教学创新报告撰写、课堂实录摄制、课程思政创新设计等一一进行详细分析。此次集训营由中教全媒体主办,来自全国普通高校、部队院校、职业院校的教师进行了线上线下学习。

 主题报告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周屈兰围绕“精准复盘:往届获奖选手视角下的教学创新大赛”的主题作了报告。他提到,教学创新大赛不是“讲课比赛”、“授课技能竞赛”,也不是“教学成果奖”而是“教学创新大赛”。并结合自身实际教学《燃烧学》的教学案例说明了其教学中的创新与相关实践。他介绍,通过知识的更新、心理的愉悦、内容的层次、审美的情趣、技术的使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课程的趣味性、文化感、优美感以及科技感。他认为,教学创新不仅是差异性,更要具有实际意义,即遵循认知规律,全面构建体系。而全面构建体系分为高阶认知与低阶认知两方面,其中低阶认知是识记、理解、应用;高阶认知是分析、评价、创造。在教学过程中要使高阶认知与低阶认知进行良性互动。最后他总结到,教学创新大赛:功底决定下限,创意决定上限,细节决定名次。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周屈兰

陕西科技大学教授、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林营围绕“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流程备战经验分享”的主题作了报告。她首先对历届大赛文件作了解读,其中第四届大赛主要有三大变化:一是军队院校首次参与;二是国赛阶段全部参加现场赛;三是增设产教融合赛道。在成果报告方面要立足实践、着力创新,脉络清、特色明、效果佳,要打动评委、印象深刻、亮点突出,并以《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为例作了相关说明。在课堂实录方面,她介绍到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互动充分,营造气氛好、环节丰、逐递进的课堂。在感悟与反思方面,她提到四点感悟:一是汇集团队力量,二是力求尽善尽美,三是细节决定成败,四是全程尽心竭力;五点反思:一是深刻理解教育教学理念,二是查找院校之间的差距,三是合理安排比赛时间进度,四是相信付出之后的回报,五是重视教学改革创新之路。

陕西科技大学教授、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林营

上海交通大学“好大学在线”工作室副主任苏永康围绕“教学创新的底层逻辑及创新路径”的主题作了报告。他提到,高等教育迫切需要在育人理念、办学路径、教学模式、学习范式、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层次变革,塑造“智能+”高等教育新生态。培养重心要从“学知识”向“强能力”转变,教学要从“师生交互”向“师/生/机”深度交互转变,学生要从“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当前,AI+教育存在数据隐私与安全风险、人人互动关联及情感交流减少、创造力和原创性丧失、学术不端及作弊以及部分教师工作替代等弊端。但同时也具备自适应(个性化)学习、形成性评估和及时反馈、沉浸式学习体验、数据分析&数字画像、智能助手(备课、生成内容、问答、管理、批阅)以及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等优势。教学创新是基于学习科学、认知理论等构建教学模型,融合使用技术工具,开展以学生为中心、跨学科的、数据驱动的、可迭代的混合式学习体验设计。

上海交通大学“好大学在线”工作室副主任苏永康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龚晖围绕“以赛带教,以赛促改”的主题作了报告。他提到,创新报告是教改成果的论证报告,而不是课程建设的总结报告。其逻辑起点是痛点问题,逻辑演绎是解决方法,逻辑终点是改革成效。因此,当前创新报告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完成逻辑论证的任务,问题和解法成了“两张皮”。他提到,对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教学方法;二是越来越多的教师重视教学技术。但成果性、创新性、系统性仍然有待提升,而导致的问题他认为有三点:一是教改研究不够深入;二是教改实践不够落地;三是教改选题不够恰当。在教改的选择上有理念牵引以及技术催生两个层面。他提到,用“转型”催生创新成果,必须把技术拉满,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如知识图谱(AI课程)、生成式AI赋能课程教学、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教学评价、智慧教学等。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龚晖

参与教师也对此次集训营给出了高度评价,认为此次集训营的举办恰逢其时,意义非凡。

线上同步召开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44787.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