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校长专访 |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周传德:重合作 提质量 求创新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    浏览:15313

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周传德

以服务先进制造业为特色,发挥区位优势,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质量技能人才。强化产教融合、提升教育质量、改革育人方式、创新办学机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栏目:校长专访

作者:张晓蒙

以服务国家战略为职责 以服务先进制造为主体办学特色

中教全媒体:请您简单介绍一下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基本情况以及多年来形成了哪些办学特色?

周传德: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56年,由原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创建,2000年重庆机器制造学校和重庆机械职工大学合并成立,是国家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三次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荣获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奖。学校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聚焦重庆“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构建了以装备制造为主体的“一体两翼多联动”专业体系,建有11个专业群,其中,国家“双高计划”专业群2个,国家级重点(骨干)专业16个。全校开设专业56个,其中,对接先进制造业的专业37个,占比66.1%,对接先进制造业的专业在校生人数11657人,占比71.85%,凸显了学校专业以服务先进制造为主体的办学特色。

一是专业特色凸显先进制造,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重庆是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战略基地,学校因装备制造而建、随区域经济而兴、为产业升级而强。一部重庆工业发展史,就是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奋进史。从1956年建校之初开设自动武器制造和金属切削加工专业服务国家三线建设和国家对重庆工业体系的调整;到改革开放时期,设置模具设计与制造、汽车电子技术等专业助力重庆建设“汽车名城”和“摩托车之都”,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如今,学校适应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开设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专业,服务“中国制造强国”等国家战略和重庆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

二是人才培养凸显以人为本,服务学生全面持续发展。学校在重庆地区率先提出“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对于不同生源的学生,在大一年级按专业大类混编教学,大二年级进行专业分流,实现人才培养“一生一案”。创新多样化人才培养的“1+3+N”人才培养模式,即:每个二级学院依托1个多样化的产业学院平台,校企合作开展“订单班”“学徒制班”“拔尖创新人才班”等3种主要类型的人才培养,探索项目制、技能大赛、科研反哺教学、1+X证书、“证赛创”三位一体、数字化创新设计、“工坊式”等N种补充形式的教改方式,以满足不同禀赋和潜能学生的学习需要,提供多样化的成才空间和通道。学校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在重庆地区录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近五年为其输送了3000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是社会服务凸显产业需求,赋能企业创新发展。学校聚焦先进制造、电子信息、国防军工等高端产业需求,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发教师活力,跨界组建攻关团队,围绕国产替代、军工企业、“走出去”企业需求等三大领域,开展有组织科研和技术培训,自主研发半导体晶圆倒角机、高功率环保摩托车发动机、有毒废水智能脱毒一体机等一批国产替代设备,为企业提供高端技术服务。建成服务民族品牌汽车“走出去”的“中心+工坊+基地”国际化技术服务平台,在国内成立长安汽车全球培训中心,开发了长安汽车CIC(Changan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技术培训认证体系标准和课程,建立了“海外人才培养基地”,为长安汽车在沙特阿拉伯、墨西哥等10余个国家培训海外技术人员。

四是师资队伍凸显分类培育,双师队伍水平一流。学校从“师德为先、分类培育、分类遴选、分类发展、分类考核”等维度,构建凸显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师分类管理和培育体制机制。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依托重庆市高等学校教师发展示范中心,培育德技双馨的优秀教师及团队。通过实施分类管理培育,明确分类遴选标准,强化教师分类考核,打造五大优秀教师团队:以教学名师为依托打造专业教学优秀团队,以技能大师为依托打造专业实训优秀团队,以学术技术带头人为依托打造科技创新优秀团队,以创业导师为依托打造创业实践优秀团队,以专家型辅导员为依托打造学生管理优秀团队。

五是文化育人凸显工业特色,为制造业新人培根铸魂。学校发扬“顶天立地”的重工精神,传承“工成于思、业精于勤”的校训,深耕工业文化育人68年,打造以工业文化为核心的“五位一体”校园文化,在校内建成“工业文化大观园”,构建全方位文化育人生态,获评首批全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文化品牌示范基地、改革开放40周年重庆校园文化建设百强学校、重庆市文明校园,成为全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典范。成立了全国职业院校第一家劳动教育研究院,为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研究与实践搭建了全国性平台。充分发挥教育部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指委副主任单位和校园文化建设专指委主任单位作用,牵头制定全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及测评体系和全国职业院校“三馆”(图书馆、校史馆、博物馆)建设指引,引领全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发挥成渝地区区位优势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高技术技能型人才

中教全媒体:学校地处川渝地区,可谓是有着强有力的“产教融合”优势,对此,学校是如何利用地域优势进行人才培养的?又形成了哪些好的产教融合经验?对于产教融合您认为哪些是影响其成果成功落地的关键因素?

周传德:学校紧密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搭建了“三三三”立体交互校企合作模式,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以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形成了具有“重工特色”的做法和成效。

一是建成“三级平台”。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中华全国总工会职工培训示范点、国家新职业培训示范机构等国家级平台,立项国家级示范性职教集团和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等国家级产教融合项目2个,与四联集团、华中数控、上汽大众、奥迪等107家国内外知名企业达成深度合作。依托重庆市汽车动力测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电气自动化应用技术推广中心等省级创新平台,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校企合作示范基地等市级产教融合项目27个,大力开展汽车动力测试等技术研发和推广,为中国航空成都飞机工业集团、长安工业集团等企业提供技术服务近百项。依托材料成型及模具技术、智能装备研发等校级平台,打造14支博士科技创新团队,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完成新技术、新工艺等横向技术推广服务和成果孵化。

二是搭建“三类载体”。全面搭建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产业学院三类校企合作载体,探索以学校、行业企业、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共同体,深化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四链”融合机制,联合头部企业开展机构共建、设备共投、项目共担、成果共享“四共”合作模式,将岗位标准、大赛标准、证书标准与课程标准、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深度对接,开展高职教育“科-教-产”教研一体科教融汇式校企合作模式,推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流程再造,为产业紧缺型人才培养开辟新路径。

三是创新“三项融合”。融合才培养,与长安等行业头部企业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紧密合作关系,将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转化教学资源,聘请长安技术带头人、大师工作室专家等组成课程开发团队。与150多家500强知名企业开展协同育人,同西门子等10余家国际企业、德国代根多夫应用科学大学等3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办学,形成人才培养融合;融合技术研发,联合上海鲁交测控科技有限公司、重庆清研理工汽车检测服务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开展汽车研发测试技术服务,服务中国汽研院、招商局车检33所等超20家汽车整车生产制造企业、汽车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委托的45项技术研发项目,解决了汽车动力系统测试和标定难题,开发了高功率新型环保二冲程发动机,解决企业高端发动机依赖进口的瓶颈,形成技术研发融合;融合社会服务,挂牌成立学校乡村振兴学院协同发展示范中心,深入6个区县的10余个工业园区和职教中心调研,实施“3+2”“五年一贯制”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试点专业6个,切实打通职业教育贯通培养“立交桥”,通过送教上门、送技上门等方式,引导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年均650人以上,有力助推电商销售、农村科技创新、农业科技推广等人才队伍建设,形成社会服务融合。

从办学模式顶层设计出发 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中教全媒体: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对职业教育院校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对此,学校是否作了相关调整?

周传德: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职业院校需深入剖析新质生产力新三要素内涵:审视教职员工能力素养与结构组成、教学方法与资源配置、培养对象状况与技能需求等变化,谋划以数字技能为导向推动办学模式变革的顶层设计。学校2023年投入1个亿强化内涵建设,成功打造“一体两翼多联动”专业格局,产出标志性成果107项。今年,学校拟投入近3000万元实施“五金计划”,开发一批知识图谱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AI课程等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等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校着力打造职教“五金”新基建,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一是三级专业群带动发展,打造“金专业”。构建“2+2+7”国家、重庆市、学校三级专业群发展体系,启动“专业+数字化”改造工程和“数字化+专业”赋能工程。二是个性化课程协同育人,建设“金课程”。大力开发双语在线国际课程、重点领域改革试点课程等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三是高水平双师队伍保障有力,铸就“金教师”。创新“标准领航、分类管理、团队培育”的双师培养模式,我校教师发展指数居全国第一方阵,人才发展指数蝉联重庆高职第一。四是多功能实训基地示范引领,塑造“金基地”。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同建设国家级共享公共实训平台,打造集“教学、生产、科研、创新创业、社会服务”五位一体的专业化公共实训基地,建成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个、重庆市科技创新与成果转移平台12个。五是多样化教材支撑有方,培育“金教材”。立足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深化教材内涵建设,紧跟发展趋势,创新打造以能力为本、学生为中心的新形态立体化教材体系,共有17本教材入选“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为全球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中教全媒体:学校作为“双高”院校之一,对“开展国际合作”方面有着一定的要求,那学校在这方面做了哪些探索?目前有哪些成绩可分享?

周传德:学校国际合作交流起步早,范围广,影响大。先后与德国、新加坡等近30个国家地区的40多个院校、企业开展了150多项合作。学校立足装备制造专业优势,引入德国、澳大利亚等优质教学资源,实施教学改革,形成“能力标准,课程体系,资格证书”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系列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学校还是教育部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首批试点院校,与匈牙利、加拿大院校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及项目3个。学校联合长安汽车,在沙特阿拉伯、墨西哥建设海外人才培养基地,在老挝建设熊猫工坊、熊猫学院,培养境外企业人员1300余人,成果被教育部纳入“中国—东盟高职院校特色合作项目”。开发新能源汽车工程师等职业标准、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32项,相关标准纳入坦桑尼亚、斯里兰卡等国家地区职教体系。多次获得教育部教育援外项目、重庆市国际化特色项目及丝路奖学金项目等,组织了700余名师生赴海外交流,培养来华留学人员400余人。学校是陆海新通道职业教育国际合作联盟理事长单位,秘书处设立在我校。

中教全媒体:在“开展国际合作”方面,您认为职业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相比较而言有哪些不同?作为职业院校应该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更加注重哪些方面?又该如何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彰显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

周传德: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职业院校更加注重技术技能的培养与提升,更重视聚焦产业发展需要,通过教随产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路径,与境外院校或企业开展合作,共同在职业技能培训、职业体系标准建设、留学研学等项目中,进一步凸显职业教育的资源优势。学校通过搭建全球培训中心、海外人才培养基地、熊猫工坊等平台,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培训,实施境外办学项目,输出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国内外“政-校-行-企”形成良好的协同机制,解决企业海外发展人才供给问题,推动外向型中资企业海外发展,努力为全球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中国方案”。个人认为,职业院校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应注重国际合作的目标与定位、拓宽合作领域与渠道、加强师生国际交流的能力培养、注重文化包容与理解以及探索创新合作模式等。这将有助于提升职业院校的国际化水平,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合作 提质 创新 唱响未来职教发展主旋律

中教全媒体:针对当前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来看,未来学校将在哪些方面持续发力助力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周传德:针对当前的职业教育发展形势,学校将在强化产教融合、提升教育质量、改革育人方式、创新办学机制等方面持续发力,这些举措将共同推动职业教育体系的现代化,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在强化产教融合方面,推动校企合作,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建设一批引领产教融合的标杆行业和产教融合型企业,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效衔接。在提升教育质量方面,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优先发展新兴产业需要的一批新兴专业。在改革育人方式方面,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大力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优化布局结构。在创新办学机制方面,丰富高等职业学校办学形态,积极与优质企业开展双边多边技术协作,共建技术技能创新平台。拓展校企合作形式内容,主动吸纳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专业规划、课程设置等环节。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44861.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