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院长专访 |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孔丽云:构建专业集群协同建设新模式,着力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作者:    浏览:13574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 孔丽云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人工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到,人工智能在众多领域表现出广泛的赋能作用,也为教育现代化带来更多可能性。

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孔丽云在接受中教全媒体采访时表示,面向智能网联汽车和信息产业新发展,汽车与信息工程学院打造汽车类及计算机类专业“双群互融共生”发展模式,基于新“汽车”人才需要“汽车+信息”跨产业多专业交叉的学科特点,新“数智”人才需要面向千行百业实现数字技术应用赋能的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学院所属实践平台,积极对接产业链,以“五聚”模式,通过开设跨专业课程、组织交叉专业项目、实施联合培养等方式,将多个专业进行交叉融合培养,着力打造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核心竞争优势。

栏目:院长专访

作者:张晓攀

打造“双群互融共生”发展新模式 提升专业建设质量水平

中教全媒体: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与信息工程学院有哪些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

孔丽云: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1956年,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举办,自治区林业局、自治区教育厅管理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前身为广西林业学校,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西南工业重镇、广西副中心城市——柳州市。汽车与信息工程学院前身为2003年成立的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2013年更名为汽车与信息工程系,2020年“撤系改院”成立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与信息工程学院。

我认为我们学院的办学特色是紧跟信息产业的数字产业化及传统产业的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依托汽车类及计算机类专业“双群互融共生”发展模式,围绕计算机类专业数字专业化及汽车类专业数字化的特色办学目标,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着力打造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核心竞争优势。具体体现在两大方面:

首先是专业群“多学科”融合特色。我们学院专业设置上紧密围绕汽车与信息两大领域,开办的都是具有较强的行业针对性和市场需求导向的专业,如计算机类有人工智能应用技术、软件技术、大数据技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汽车类有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以及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两大专业群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及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进行群融合探索。

其次是产教“跨学科”融合特色。学院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等项目。由于我们两大专业群在同一个二级学院的行政优势,在谋求专业发展的过程中,经常和企业间产生跨行业、跨学科的交集,如百度、华为,其本身就是人工智能及汽车无人驾驶、自动驾驶的龙头企业,而百度与吉利、华为与塞力斯,诸如此类的信息科技企业与主机厂、企业之间本身就有着深度交集,为我们产教“跨学科”融合提供了先天便利优势。我们基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学院平台,以汽车产业为载体,着力实现“AI+”赋能千行百业科教融汇项目探索;而传统汽车专业借助数智团队优势,转型意识也更为强烈。

综上所述,学院办学优势可以概括为七大方面:一是区域优势,学校地处广西第一工业城市、中国五大汽车城之一的柳州市;二是跨学科的专业优势,三是多群互融的实践教学条件设施优势,四是跨领域的团队优势,五是跨产业的校企合作优势,六是跨行业的就业优势,以及最重要最核心的党建引领的“多元”文化建设优势。

中教全媒体:请介绍一下汽车与信息工程学院的专业建设情况?

孔丽云:我们学院共计开设了8个专业,其中4个计算机类专业,4个汽车类专业。软件技术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2005年开办,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为2013、2014年开办,大数据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为2018年开办,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为2021、2022年开办。

学院按照“软件定义汽车”的发展趋势,匹配区域产业集群,重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是构建专业集群协同建设新布局。学院逐渐形成了“双群共生,三链共融,四元共育,五维共聚”专业发展模式,按照“载体共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理念,形成“以软件技术专业群与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群协同发展,与学校特色专业群赋能发展”的建设布局。

二是构建专业集群人才培养新模式。以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为“点”,从“目标、内容、资源、文化、评价”等方面实现“互融”,辐射群内其他专业“面”,形成“双群互融共生”、“多专业交叉”专业集群协同建设新模式。

三是构建专业集群课程互融新体系。围绕专业集群知识、能力、素质等多要素实施协同培养,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等不同教学方式进行有机结合,实现专业集群相关专业课程体系涉及的知识点及技能点的互融互通。实施多系统集成的培养策略,将专业课程、实践环节、实践训练等进行合理安排,对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和阶段进行系统集成,形成有机融合的知识和能力跨学科培养体系。

四是构建专业集群师资互融新队伍。通过搭建“汽信大讲堂”学术平台,学院营造“两化融合”学术氛围,增强师生数字化转型意识。组织教师进行跨学科交流和合作,拓宽教师的研究领域,促进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知识和技能的共享和传递,进一步提高教师多元化的技能和能力。我们所说的双群不仅仅是二级学院内部的汽车与计算机双群,还想实现数智+、汽车+,技术服务赋能辐射到学校其他专业。

五是构建专业集群科创实践新平台。

因此,这几年在专业人才培养上实现了竞赛项目、创新项目、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团队建设等教学改革成果的全面突破。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获得国家级一等奖8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14项;省部级一等奖16项、二等奖50项、三等奖79项。教师参加各类技能竞赛获得国家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9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2项。

面向智能网联汽车和信息产业发展新方向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中教全媒体: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汽车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

孔丽云:众所周知,智能网联汽车是车联网与智能车的有机结合,它搭载了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并融合了现代通信与网络技术,实现了车与人、车、路、云端等智能信息的交互共享,具备复杂环境感知能力、决策规划能力、协同控制能力、自动驾驶能力、语音交互及生物识别等功能。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发展相辅相成,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数据收集的移动终端,为智慧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数据集,而智能网联汽车的智能化也需要大量的数据集。

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智能汽车产业的发展,智能汽车产业的生态体系将会更加完善,汽车制造、软件开发、芯片设计、传感器制造等多个领域的企业将加强合作与融合,共同推动产业生态的构建与成熟,加之现如今的AI大模型在不断的训练,算力在不断增强,伴随智慧城市的发展,未来汽车智能化不断提升,网联化不断加速,技术创新迭代频次更高,将呈现智能化、网联化、个性化、跨界合作、绿色化与节能化等趋势。

中教全媒体:面对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汽车产业新的发展,学院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取得了哪些育人成果?

孔丽云:在数智时代背景下,我们不仅关注汽车产业发展新动向,也同步关注信息产业发展的新动向,因为在我们学院是两个专业群体的学生。以双群互融共生发展为目标,采取一系列策略,开展多专业交叉、多要素协同、多系统集成、多链条耦合的专业集群人才培养新模式改革,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首先,围绕数字化、智能化等关键要素,精准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对汽车类与计算机类专业群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技能、知识结构和职业素养等方面具体需求,明确目标导向,从教学内容、资源配置、评价考核等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更新具备有双融特色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入手,培养具备双融素质的教学团队,按照课程教学实训、创新应用、产业实践为三递进层级,积极探索新方法、走出新路子,着力打造具有我们生态职院汽信学院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引导师生积极建立“跨学科”思维,营造学科融合的学术氛围。通过搭建“汽信大讲堂”学术平台,开设跨学科研讨会和讲座,促进不同专业类别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学术交流。通过双融实践平台,积极引导教师参与跨学科研究项目,拓宽师生的研究领域,组织师生跨学科交流和合作,促进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知识和技能的共享和传递,进一步提高师生多元化的技能和能力,能够从多学科角度思考问题。

我们学院计算机类专业从2005年开始举办,汽车类专业从2013年开始举办,两大类专业群在一个行政二级学院也是随着近些年汽车产业趋势的变化,融合得越来越紧密。目前,双融团队基本建成,人培体系改革也进入二次调整期,基于双融模式下,在指导学生及教师竞赛中不断取得优异成绩,尤其在智能网联汽车类的比赛中,师生以“学科双打”模式参赛,优势特别明显。近年来,学院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承担了多项国家和自治区科研项目,并获得了多项专利和奖励。学院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就业率高,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中教全媒体:请结合学院办学实际,谈一谈如何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入课堂与课程,进一步提升教学实践水平?

孔丽云:首先人培模式要进行融合。基于新“汽车”人才需要“汽车+信息”跨产业多专业交叉的学科特点,新“数智”人才需要面向千行百业实现数字技术应用赋能的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学院所属实践平台,积极对接产业链,以“五聚”模式,通过开设跨专业课程、组织交叉专业项目、实施联合培养等方式,将多个专业进行交叉融合培养,其目标是提高学生跨专业的学科迁移综合能力和素质。推进多链条耦合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汽车、信息产业需求和行业特点,通过开展现代学徒制、现场工程师、产学研结合、订单式培养等方式推进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多链条进行耦合,以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紧密对接。

如何有效实现双群课程互融,首先在课程体系设计上,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专业和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约有三分之一的课程是相融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学生除了掌握人工智能基础课程外,还加入了基于汽车平台的通信、识别等智能网联汽车相关课程;而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上除了学习汽车相关课程外,还加入了人工智能、程序设计、大数据、嵌入式、电子电工等相关课程。其次,注重在课程内容互融设计,实现专业集群相关专业课程体系涉及的知识点及技能点的互融互通。对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和阶段也要进行系统集成、合理安排,方能形成有机融合的知识和能力跨学科培养体系。

“双群互融共生”的模式可有效解决新兴交叉学科的建设面临着学科门类、专业划分众多,专业间教学体系与课程结构各自为政存在壁垒等问题,更为有效的促进不同学科领域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互动关系,符合双群人才的产需现状。

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中教全媒体:学院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有哪些积极探索?

孔丽云:产教融合是我们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根本途径,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衡量标准。近年来,我们大力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一致为解决“产教‘融而不合’、校企‘合而不深’”的问题积极探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搭建实践平台是关键,是探索校企合作共赢的有效载体。

经过几年探索,我认为组建并有效运行产业学院这个产教联合体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举措,它能够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我们于2022年5月挂牌成立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学院,产业学院以“2+2+N”的模式组建,联合百度、吉利、宁德时代、上通五、大连东软等多家国内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

产业学院基于新能源和软件两大专业群,是个多专业集群协同建设的产业学院,因此它体现了“学科互融,创数字化人才培养专业集群;多元协同,创数字化人才培养产业联盟”两大特色。首先体现在,产业学院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核心目标,跨专业建构产业学院,双群紧跟产业链,形成了良性的教改互动关系;其次,跨行业选择产业学院合作主体,产业学院的建设布局也满足了目标产业、市场应用需要学科交叉与组合的特点。在产业学院统一管理下,校企共享一体化资源、共融结构化师资、共建模块化课程、共管立体化质量,取得了一定的产学合作成效。

其次,岗课赛证训创融通,实施一体化人才培养路径。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学院、生态工程数字创新研究院为载体,搭建教学实训、创新应用、产业实践专业集群三平台,在校企互动中,实现跨专业教研、工程实践、师资培养、产学研用等方面的合作。通过联合搭建行业数字化转型促进平台,打造产业数字化创新综合体,促进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专项培育两化融合标志性成果,结合广西“一二五”工程,打造智能越野机器人、低速无人驾驶车项目,强化科教融汇,不断夯实双群内涵建设。通过开设跨专业课程、组织交叉专业项目、实施联合培养等方式,将多个专业进行交叉融合培养,从而提高学生跨专业的学科迁移综合能力和素质。根据汽车、信息产业需求和行业特点,通过开展现代学徒制、现场工程师、产学研结合、订单式培养等方式,推进企业发展、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等多链条耦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紧密对接。

第三,人才供需有效对接,践行中国式特色学徒培养。这几年,我们与宁德时代、吉利、广西汽车集团、上通五等企业开展现场工程师合作,每年都给企业输送了大量的学生。在联合培养过程中,校企共建共享“三岗位、三阶段、双交替”职业能力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共签6个教育部就业育人供需对接项目。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向生产、工程、管理、服务等数字化、智能化职业场景下的智能网联人才技术岗位,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基于百度Apollo、柳州东科智慧校企联合开展智能网联现场工程师培养项目,紧密对接浙江吉利、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汽车集团、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及百度Apollo生态伙伴等企业人才需求,结合与广西汽车集团联合建设的广西行业数字转化促进中心项目,有效推动专业与产业精准对接,有效培养工匠人才。

中教全媒体:近年来,国家愈发重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前景看好,请结合汽车与信息工程学院未来的发展规划,谈一谈如何把握发展机遇,做好现代职业教育?

孔丽云:近些年,汽车与信息都是属于国家战略发展产业,汽车类与计算机类专业有着很好的发展机遇,另外,新质生产力写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于汽车类及计算机类如何培养“新质”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我认为我们学院未来规划主要思路是:

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服务意识。从办学方向上,我们一定要做到“积极、深入、全力、创新、精准”面向国家战略,瞄准新兴产业,服务区域地方经济。根据国家对汽车与信息产业的战略规划,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特别是加强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领域的教学与研究。

二是抓实“五金”建设,深化教育改革。我们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围绕“一体两翼五重点”的主要任务,从“五金”建设入手深化教学改革。结合我们学院刚获得教育部中德先进职业教育(SGAVE)项目软件、大数据、新能源第二批培育建设及德国博世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合作试点项目首批培育建设,合计4个项目的立项实施单位,以项目为驱动,深化“三教”改革,提高自身办学实力;充分发挥我校所在区域优势,强化专业建设与区域发展、经济发展精准匹配,持续加强与龙头企业的合作,为中小型企业和行业提供技术咨询、培训、检测认证等服务,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拓展国际视野,共享方案标准,提高办学国际竞争能力。

第三,推动产教融合,培育匠人匠心。以为学生谋就业、谋发展为根本,树立工程教育“新理念”,构建学科专业“新结构”,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重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工程教育“新质量”,坚决走好“以产引教、以产定教、以产改教、以产促教”的发展道路。持续解决产教如何融、校企合作如何深的问题,创新建立多个实践平台,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跨学科知识迁移能力和自我创新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项目,提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为国家战略产业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匠人才。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44979.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