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专访 |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人工智能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刘晓林:立足大湾区,辐射全中国,积极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新模式
作者:    浏览:12402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人工智能创新研究中心主任 刘晓林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深刻影响着各行各业。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重要阵地,高校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近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计算机工程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人工智能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刘晓林在接受中教全媒体记者专访时表示,人工智能创新研究中心充分挖掘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的需求,全面对接AI核心技术和产业资源,同时辐射全国,对全国高职院校起到标杆和引领作用,致力建设成高职院校一流的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栏目:院校专访

作者:张晓攀

依托“知行大先生”大模型平台 深入探索AI赋能教育新模式

中教全媒体:请您介绍下计算机工程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的办学特色,以及人工智能创新研究中心的发展概况?

刘晓林:计算机工程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2019年成为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其软件技术专业群获得了国家面向高等职业院校的“双高”计划支持。学院建有软件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云计算、网络、大数据和移动应用开发六个专业方向。我们对大一学生统一教授计算机核心基础课程,大二再选择细分专业方向,大三则与企业深度合作,提供真实项目实习实训,让学生毕业即能胜任企业工作,精准对接企业用人需求。

我们学院的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最早是立足于全面对接AI核心技术和产业资源,充分挖掘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的需求,和华为,百度等知名人工智能企业合作建立的。聚焦智慧职教、智能视觉等研究方向,重点围绕职业院校与大湾区企业开展研发和培训等技术服务。

中教全媒体:当前,DeepSeek的出现再次引起各界对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关注与热议。您如何看待大模型技术在未来产业发展中的趋势?人工智能创新研究中心对此做了哪些研究?

刘晓林:DeepSeek的出现和爆火大大降低了算力要求,并且完全开源,可以本地部署,可以说,由于DeepSeek等开源模型的普及,大大加速了大模型应用在各个行业的落地。

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第一时间本地部署了DeepSeek模型,并与AI应用平台进行集成,为教师提供智能出题、批改、教学案例、课程标准、知识图谱、课程大纲、教学计划,生成课程视频等生成式智能工具,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推荐、代码生成、职业规划、智能问答,课程学习智能体等智能应用。另外我们还开发了虚拟辅导员的应用,辅助辅导员随时随地解答学生疑问,减轻辅导员的工作负担,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

中教全媒体:人工智能创新研究中心目前有哪些重点研究方向和项目?取得了哪些成果?如何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

刘晓林: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赋能各行各业的应用场景,对于人工智能创新研究中心来说,我们重点聚焦于研究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教育教学和服务大湾区产业。

2024年,我们推出了专业群专有大模型——知行大先生,“知行大先生”是AI赋能教育教学的平台,被教育部颁发“数字教育标准优秀应用案例”证书。知行大先生现已接入DeepSeek,探索AI助教、AI助学、AI助训、AI助管新路径。知行大先生现有移动端、网页端等多端入口,方便师生随时随地进入学习。

以我目前所教授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素养”、“人工智能应用开发”等课程为例,在AI赋能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我们为全校教师提供AI赋能教学的相关培训,以使各个学院的老师都能够顺利完成对全校新生人工智能素养课程的教授。另一方面,“知行大先生”平台还可以支持《生成式人工智能素养》这类新型智能教材研发,平台可生成课程资源,建立课程图谱,AI介入课程教学全流程,力求实现个性化教学。在“知行大先生”平台支撑下,我们立项了26门AI示范课程,逐步扩大AI应用范围。另外,我们还为校外高职院校提供“知行大先生”平台的培训和技术服务,辐射带动更多学校。

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 共育人工智能创新人才

中教全媒体:您认为人工智能人才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

刘晓林:首先要有扎实的人工智能基础知识,熟悉人工智能原理和发展趋势;其次要有创新能力,能够创新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最后要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有鉴别审核能力,保持批判性精神。

中教全媒体:人工智能创新研究中心在助力学院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支持?

刘晓林:除了以上提及的教材建设、课程资源生成、课程教学等支持,人工智能创新研究中心还鼓励支持学习优秀、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参与到我们的项目研发中,为学生提供参加实际AI研发项目的机会,让学生得到实践的锻炼,积累实战的经验。

中教全媒体:您认为高校和企业应该如何合作,共同培养人工智能人才?

刘晓林:我们聘请了很多企业兼职教师参与到项目实战教学中来,老师也去到企业进行实践,了解最新技术。我们还与企业联合打造岗位班、项目班,校企一起研发项目,共同培养学生,提升学生实战能力,积累项目经验。另外,校企也会共建实训基地,例如,我们与金山合作,每年都有毕业班学生到金山实习,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以留在企业工作。

中教全媒体:您对有志于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的学生有什么建议?

刘晓林:要扎实人工智能专业基础,保持持续学习的精神和能力,勤于动手实践,保持好奇心和创新精神,能够将人工智能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解决行业实际问题,同时保持对人工智能的审视和批判精神,能够真正利用人工智能服务行业和具体的业务场景。

中教全媒体:人工智能创新研究中心未来发展规划和目标是什么?

刘晓林:我们的目标是把人工智能创新研究中心建设成高职院校一流的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立足大湾区,服务好大湾区产业,同时辐射全国,对全国高职院校起到标杆和引领作用。最重要的是,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方面保持领先。

结语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着教育领域,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人工智能创新研究中心在刘晓林主任的带领下,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更为全国高职院校树立了标杆。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教育将迎来更多创新与变革。相信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将脱颖而出,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46700.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