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软集团副总裁,产教融合研究院院长 丁璟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高等教育与产业需求的脱节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培养适应新兴产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成为教育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青软创新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软集团”)作为国内产教融合领域的先行者,自2006年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推动教育与产业的无缝衔接。近日,中教全媒体专访了青软集团副总裁,产教融合研究院院长丁璟,深度解码其独特的”教育+产业+数字化”融合发展模式。
栏目:总裁专访
作者:张晓攀
战略演进:从车库创业到生态构建的跨越式发展
中教全媒体:请您介绍一下青软创新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概况?
丁璟:青软集团创立于2006年,是国内资深的高等教育数字化解决方案、产教融合及人力资源服务提供商,致力于推动教育与产业无缝衔接,把产业的技术、需求和资源,转化成支撑高校人才培养的能力,助力面向新兴产业的人才支撑及服务。
2006年,青软集团创业团队为解决企业实战型人才不足的问题,在青岛软件园的一个车库创立了「创业车库实训基地」,开创「实训模式」,青软实训诞生。2009年,青软创新性提出专业共建模式,将人才培养周期拓展到了大学四年,与青岛理工大学达成合作,正式打开了专业共建的新局面。在2011年和2018年,我们的长三角基地和大湾区基地正式成立。到了2019年,与华为联合解决方案U+平台新工科智慧云入选华为云严选商城。2020年,「青岛青软实训教育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青软创新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软集团正式亮相,公司进入集团化战略发展阶段。随后在与华为的生态合作中,青软陆续成为「华为云战略级解决方案合作伙伴」和华为云教育伙伴TOP1,获得销售先锋奖、年度销冠奖。2023-2024年,U+平台全新升级,面向高校、企业、政府,服务于新工科人才培养与产教融合,构建全新云上生态。并且集团拥抱信创,融入鸿蒙,入选华为首批鸿蒙人才赋能机构并参与鸿蒙生态构建,推出鸿蒙全场景人才培养解决方案。
十九年风雨征程,青软脚踏实地,稳步发展;在专研产教融合的道路上,青软敢于创新,勇于挑战,紧跟时代发展,以新技术、新模式,持续为行业输送高质量数字化人才,助力产业发展。
创新引擎:数字化平台驱动教育变革
中教全媒体:青软集团有哪些核心业务板块?作为国内产教融合领域的先行者,青软集团如何定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与传统教育服务模式相比,青软的创新突破体现在哪些方面?
丁璟:青软集团多年来致力于推动教育与产业无缝衔接,围绕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需求,构建了三大核心业务领域:
数字化平台及实训室解决方案。集团面向大数据、软件开发、人工智能、物联网、集成电路等14个前沿领域为高校提供实训解决方案,做到引产入校、产教融合。自研的U+平台整合了500+课程、300+产业级项目案例和2000+行业实验资源,搭载AI伴学、数字人、AI出题、AI测评等AI能力,覆盖“教、学、练、管、评、测”教学全流程,助力高质量人才培养。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服务。集团通过产业学院共建、专业共建、平台实训室建设、新工科训练营等多种模式,为高校提供深度产教融合服务,助力高校培养专业的高素质人才,反哺产业发展。
技术服务及人力资源服务。集团子公司青软晶尊、顶尖传诚分别面向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及软件行业,提供集成电路芯片设计服务及软硬件开发、IT服务外包、IT培训及咨询等信息化服务。同时,集团围绕企业人才需求,构建起以校政企合作为基础的产教融合体系,实现人岗精准对接,吸引人才就业,服务核心企业。
青软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基于其“产业+教育+数字化”三位一体的深度融合模式,把产业的技术、需求和资源,转化成支撑高校人才培养的教学和研发的能力。具体表现为:
产业深度链接能力
通过整合华为鸿蒙、昇腾、鲲鹏等信创技术,以及歌尔、海克斯康等企业资源,将产业需求直接转化为教学内容和实践场景,确保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无缝衔接。
自主研发的数字化平台
U+平台不仅是教学工具,更集成了AI大模型(如DeepSeek)、学习画像分析等功能,支持个性化培养与规模化教育结合,累计用户超30万,形成从学习到就业的全链条数据闭环。
全国性合作网络与经验积累
与550多所高校、6000余家企业建立合作,输送的优秀工程型人才覆盖14个前沿技术领域,形成辐射全国的产教融合基地布局。
青软集团深耕产教融合领域,致力于“比高校更懂产业,比企业更懂教学”,链接高校与产业,提供真正对接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解决方案。与传统教育服务模式不同,青软坚持“从行业中来,到行业中去”的教学理念,将产业资源融入到实践中,使学生不再局限于理论,掌握更多实践能力。此外,通过U+平台实现教学资源云端化、智能化,构建“产业级操作环境”,将信创技术(如HarmonyOS)、工业软件国产化等前沿领域融入教学,推动教育内容与技术迭代同步,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造技术驱动的教育数字化,大幅提升教学效率。
中教全媒体:青软集团的主要产品和服务有哪些?这些产品和服务将解决行业发展的哪些痛点问题?
丁璟: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浪潮下,高校与产业都面对诸多挑战,青软集团提供人工智能、大数据、集成电路等多个方向的实训室解决方案、优训营、微专业建设、产业学院、就业推荐、师资培训等多种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主要围绕教育数字化转型、产业人才培养以及软件开发智能化展开,构建了覆盖软件开发、教学实训、人才培养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其核心价值在于以数字化工具提升效率、以场景化实训弥合产学鸿沟、以生态合作推动教育创新,通过技术创新和生态合作解决行业痛点,助力高校进行数字化转型,为教育现代化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产教融合:深化产学合作 助力产业发展
中教全媒体:青软集团为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做出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成果?
丁璟:在十九年的努力下,我们目前已与全国550所高校达成合作。因为青软主要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做产教融合,不同学校的合作模式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也有各种不同形式的成功案例,举几个例子,如2007年青软与青岛科技大学进行专业共建的人才培养,后续又进一步发展为产业学院共建合作。多年来,青软与青岛科技大学的合作也在不断地深化,双方积极探索更深度的人才培养体系设计,积极创新更加符合产业需求的育人模式。通过合作我们也取得了诸多成果,如2019年,双方合办的软件工程专业成功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软件学院的教学运行及管理体系被山东省教育厅认定成为全省校企合作的绩效考核评估标准,在教学成果和金课建设方面,双方合作的机器人创新平台获得「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等。
再比如,青软还进行了很多围绕区域产业需求深化人才培养的合作,如本科、高职类院校的产业学院的共建。青软联合山东科技大学、阿里、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政府,四方共建了阿里云大数据学院,它是面向区域产业的人才需求所合作的产业学院;青软联合廊坊职业学院、华为三方共建的ICT产业学院,同样也是校政企共建共管,面向区域产业打造人才高地的新模式。
此外,青软集团自主研发的U+平台,为聊城大学的教学过程提供了强大的支持。U+平台不仅助力高校工程教育认证的数字化,还形成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借助青软U+平台和全流程的专家服务,聊城大学也能够更加高效地进行教学管理和学生学习成果跟踪。青软还与中北大学联合当地政府、华为、山西鲲鹏创新中心,构建起“1平台4实验室”,通过“平台+内容+服务”的方式,打造政、产、学、研合作新范式,为山西省信创人才培养增势赋能。这些都是青软在平台实训室产品方面与高校进行深度产教融合的案例。
再比如,将新兴技术与创新模式结合的创新训练营的模式,青软与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北京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院校通过创新训练营的方式,融合了产业前沿技术及软硬件结合、多学科交叉的项目案例,为学生提供2-3周或者1个月左右的短期实训。通过训战结合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项目实践开发能力进行培养,有效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中教全媒体:青软集团如何赋能高校人才培养,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精准对接?
丁璟:第一,我们始终坚持将产业技术与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链接包括华为在内的头部企业,将产业最新的技术和思想输送给学生,做到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模拟真实的产业实践环境,不仅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还加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帮助学生完成从课堂到职场的身份转换,更好地适配岗位需求。
第三,我们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邀请大咖为学生提供指导,与多个企业合作实习生计划,深度链接校企双方资源,举办空中双选会、专场招聘会等多种方式助力学生高质量就业。
未来蓝图:积极拥抱技术变革 持续赋能“AI+行业”发展
中教全媒体:面对AI、大模型、DeepSeek等新技术的兴起和关注,青软如何看待大模型技术在未来新兴产业中的发展趋势?通过怎样的战略调整以面对所带来的的机遇挑战,从而保持领先?
丁璟:大模型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产业的工作效率、业务模式等多个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目前面向各个场景的大模型方案纷纷涌现,与行业的融合也在不断地深入,聚焦于“AI+行业”面向具体应用场景的解决方案。青软在大模型快速发展的浪潮下,积极推动教育与新兴技术的融合。我们的U+平台第一时间接入DeepSeek,将大模型能力应用到教学场景中,同时青软推出多个大模型产教融合解决方案,助力教学场景全面升级。未来我们也将持续关注技术发展,积极拥抱变革,提供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
中教全媒体:青软集团未来在“教育+产业”生态构建上又会有哪些重点规划,以期进一步推动行业进步?
丁璟:作为产教融合领域的深耕者,我们将以产业需求为锚点、技术创新为引擎,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耦合体系。青软始终将为产业培养并提供人才作为目标。作为产业和高校之间的桥梁,未来也会不断深化服务校企两端。通过前沿技术突破与专业化服务体系双轮驱动,持续赋能教育变革与产业升级,争做人才供给侧改革的探路者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者。
结语
十九年深耕,青软集团用创新实践证明:当教育插上数字化的翅膀,当人才培养锚定产业需求,就能迸发出惊人的能量。在数字化与智能化浪潮下,青软将继续深耕教育领域,探索更多可能性,为行业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