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让我感受作为教师的荣耀 —专访上海交通大学慕课名师彭崇胜
作者:    浏览:13512

彭崇胜:在做慕课之前,我的授课对象主要是本校的学生,而现在有全国和国外的许多学生。这几年在慕课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是无法计算的,但我的教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能受到学生的关注和喜欢,我觉得非常欣慰。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慕课名师彭崇胜

“从教16年来,我获得了不少奖项,其中我最珍视的是上海交通大学凯原十佳教师奖,因为这个奖是由学生评选出来的!”在2016中国国际远程与继续教育大会慕课名师论坛上,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彭崇胜坦言:“慕课,让我感受到了作为教师的荣耀!”

自2012年至今,彭老师推出了中英文两个版本的慕课——《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这门课程是中国大陆第一批在Coursera上线的华文慕课,在好大学在线、智慧树等平台上受到了来自全球各地学习者的青睐,为他们了解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打开了一扇窗口!

时至今日,教育圈的人对于慕课的概念已经不再陌生,然而在实践层面,慕课到底怎样影响了教师与学生,对于教育生态的改变究竟在哪里?或许,每一位置身其中的人都会有不同的体味与感受。中教全媒体记者对彭崇胜老师进行了访谈,聚焦教育一线的老师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引发教育深层变革。

记者:您的课程《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大陆第一批在Coursera上线的华文慕课,请问您是怎样与慕课结缘的?

彭崇胜:从2009到2012年,我一直在讲授学校的通识核心课《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2012年,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受益,我们采取随堂录制视频、在线交流等形式,成为上海课程共享中心首批七门课程之一,实现了这门课在上海地区高校的共享,受到校内外受学生的普遍欢迎。2013年,学校鼓励老师们尝试做慕课,当校领导找到我时我几乎没有犹豫就答应了,那时的想法比较简单,觉得慕课应该和通识课的制作方法差不多,但实际上差异还是挺大的。

用一个月的时间打磨三分钟的片头

记者:慕课与通识课的差异体现在哪里?刚开始做慕课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

彭崇胜:与传统授课不同,做慕课的时候老师要扮演好导演和演员的角色。因为对慕课视频的质量要求很高,整个课程讲稿必须重新编写。尽管有拍摄团队帮助修改脚本,但对课程的理解还是老师自己最清楚。而且,录制视频的时候要出镜,神态、语言表现力显得格外重要。

举个例子,第一期课程的片头只有3分钟,但制作时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刚开始被自己的思维束缚了,在片头中非常正式、中规中矩地介绍这门课,而这样的方式是很难吸引学生来选课的,所以就一遍又一遍地设计台词和视频,最终以一种比较生动同时又能体现中医药文化厚重性的方式呈现出来。

记者:您的课程《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在Coursera、好大学在线、智慧树等国内外慕课平台都上线了,课程传播效果如何?

彭崇胜:到2016年9月,这三个平台的选课人数超过十万人。好大学在线上有114所国内高校和19所境外高校的学生选了这门课,还有145所高校的学生通过智慧树平台选了这门课。从选课人数来看,这个数字在已经运行的慕课中不是最高,但从学生的反馈来说,这门课还是比较受欢迎的。

选课的国内学生主要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大学,他们对知识有着很深的渴望,但是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网络课程给他们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另外,外国学生对中医药文化也有着浓厚的兴趣。有的学员不懂中文,但凭翻译工具加上我的口型,居然能够听懂这门课的很多内容,并且保质完成作业。有个马来西亚的学员,在两个月的学习时间里单独发起论坛主题8个,参与他人发起论坛主题65个,发表评述意见24条。这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和热情令人钦佩。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是最大的变化

记者:与以前上通识课相比,现在的教学方式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彭崇胜:我个人觉得,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是最大的变化。以前我为5个班的同学讲通识课程,同样的内容要讲5遍,对老师而言这个过程是比较低效的。现在通过慕课,只要讲一遍然后录制下来即可,可以利用更多的时间来推行翻转课堂及实践教学。对于中医药的学习,课下实践非常重要。我们会定期组织学生去中医药博物馆、草药园参观学习,还请中医专家到现场诊疗,学生可以近距离观摩、体验,这都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传授知识,还要培养批判性思维

记者:您在演讲中提到“教学相长”使自己不断进步,请问学生们带给您的最大启发是什么?

彭崇胜:可以说,学生们带给我很多惊喜,无论是在课堂组织方面还是对于知识的探究方面。在一次线下课堂上,我和学生们探讨中药的使用问题,其中谈到了“活熊取胆”这个很有争议的社会热点。当时一位法学专业的学生,把国内外所有与之相关的法律都梳理了一遍,同时反思了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现状。还有一位生命科学学院的学生,从生命伦理的角度分享了他的看法。

基于中医药的话题,每个学生都可以从自己的专业背景去做不同的分析,通过深度的学习逐渐培养批判性思维以及看问题的不同角度。同时,不同的学科之间的壁垒也被打破了。这节课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我希望自己的课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还能带给学生反思精神。

做慕课一定要自己建课吗?

记者:您经常去参加一些教师培训活动,对于想尝试做慕课的老师有什么建议?

彭崇胜:我发现许多老师对于制作慕课是非常有热情的,但大家的教学水平和硬件配备是参差不齐的。所以是否要自己建课,这点要慎重考虑。首先要看课程本身是否适合做慕课,不同类型的课程,在线学习所占的权重也应不同。如实践性很强的实验、临床、工程技术等在线时间比例应该少些,实地操作训练可能需要多一些。

另外还要考虑有没有能力支撑去做,偏远地区、条件薄弱的学校是不是可以考虑与其他学校合作共建呢?未来需要更多的老师去做翻转课堂,而不是大规模地去建课。那么,“拿来”的课程一定适合自己的学生吗?不一定。所以很多时候需要改良,这就需要老师们学会做视频,这是一个比较好的路径。有许多接受过培训的老师告诉我说,我介绍的实操性的思路和方法对他们帮助很大。

记者:慕课对您的执教生涯产生了哪些影响?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

彭崇胜:可以说,在做慕课之前,我的视野相对局限,授课的对象主要是本校的学生,而现在有全国和国外的许多学生。这几年在慕课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是无法计算的,但我的教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能受到学生的关注和喜欢,我觉得非常欣慰。

有一次我到哈尔滨工业大学面授,学生的参与度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他们准备得很充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课程结束后,当我收拾好电脑准备和工作人员离开时,发现同学们聚集在门口围住我要合影留念。看到真诚的同学们,我真的很感动,觉得做老师非常幸福。

现在随着慕课越来越成熟,这门课也走上了正轨,我面对的困难和障碍少了很多。加上助教的帮助我的担子也减轻了不少。接下来,我会继续完善课程,参与线上答疑及线下活动,花更多的精力去做一些深层次的、落地的教育研究。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495.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