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英山中心校校长林阿团:教育信息化,乡村学校通往教育公平的快车道
作者:    浏览:12424

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英山中心校校长  林阿团

2017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在线教育奖励基金(全通教育)颁奖典礼将于5月10日在清华大学举行。届时,百余位获奖人将带着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与探索走进荣誉的殿堂。在推进教育改革的背后,有哪些睿智的思考、动人的故事?为寻找这些闪光的珍珠,我们分赴全国各地,深入教育一线,特推出此系列报道。——编者按

提到乡村学校,往往会引发人们关于其或破败或与孤立的想象,即便是进入21世纪,这种想象也仍然存在。然而乡村学校真的还是人们想象中的样子吗?在信息化时代的浪潮下,乡村学校又有怎样的发展?福建省深山里的一所乡村小学—–英山中心校,给了我们一种答案。

英山中心校位于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英山乡田头洋村,不大的校园绿植环绕、干净整洁,学校里音乐室、图书室等装备一应俱全,现代化教室里正在上课的老师用电子黑板讲课,学生则正点击着手中的平板电脑来完成老师随时布置的课堂练习,这一切看似不可能却又真实的发生在一所偏远的乡村小学身上。

是什么让这所乡村小学变成了现在的模样?在实施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教育信息化又将会带给乡村教育怎样的改变?为此,我们采访了这所小学的校长、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在线教育奖励基金(全通教育)在线教育优秀个人奖获奖者林阿团,在他眼中教育信息化和乡村教育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

福建省宁德市柘荣县英山中心校校长林阿团接受中教全媒体专访

推进教育信息化,教师是关键

记者:您从事教学工作差不多快三十年了,您觉得这些年来教学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

林阿团:这三十年来教育的变化应该是翻天覆地的。首先,变化最大的是教育装备,以前是简陋的一间教室,现在都是崭新的课桌椅,以及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无线网络、触控一体机、平板电脑一应俱全。其次,教师的角色这三十年来也在发生着变化,以前教师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而现在学生的知识来源已经是多渠道了,只要通过互联网就可以搜索到需要的知识,教师的角色也转换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以前提倡给学生一滴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对于现在的教师而言,一桶水远远是不够的,需要有源源不断的常流水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记者:您觉得信息技术在老师成长过程当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林阿团:信息化把新教师和老教师放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信息技术对年轻教师的成长是一条捷径,像我们学校年轻教师比例大,在平常教学道路上要跟老教师去竞争并取得一些成绩是非常难的,但是信息化教育刚好让这些新教师有用武之地,我们学校承担一些信息化教学的主要角色都是年轻教师。通过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我们学校老师在论文、优质课、全国性比赛、省级比赛都有获奖。

记者: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如何对老师进行培训?

林阿团: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老师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任何先进的产品,没有老师的使用也发挥不出效果来。关键是在推广过程中,怎么让老师接受,怎么培养老师成为一个信息化教育的引导者。

在信息化教育领域,新老教师都摆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我们学校在推进信息化教育过程中,从四个方面着手:第一,携手名师,一方面是走出去,学校多方创造机会、多渠道让老师走出去感受教育的变化和名校教育氛围;另一方面是请进来,请一些省市级的名师对我们学校老师一对一进行指导。第二,我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这个方面是最重要的,我们采取“培训—实践反馈—-再培训—-再实践”的培训模式,有针对性的每周进行一个电子书包功能的培训,让老师在这一周内使用这个功能,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再进行培训,这样逐步逐项的进行培训,也便于老师接受。第三,我们每周会通报教师的使用情况,这样可以极大的促进老师使用的积极性。最后,我们会出台一些奖励机制,对这个学期以来使用的好的老师会进行一些物质上的奖励,这样也能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

记者:学生长期使用电子产品是会对视力有一些损害的,您对于学生电子书包的使用上是怎么控制的?

林阿团:我们会控制学生电子书包的使用时间,尽量减少使用的频率。我们一再交待老师,不要为了用电子书包而用电子书包,所有一切先进的教学设备都只是一个辅助设备,不能代替老师的教,也不能代替学生的学。所用的这些教学辅助设施,是为了提升课堂效果,让学生更便捷的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这样也会尽量避免学生对电子产品的过度依赖,并减少对学生的损害。

我一直强调,给学生电子装备,就要充分发挥电子装备的作用。老师要推送一些预习作业或者是课后的练习,让学生用到学习上来。另外要拓展电子书包使用的范围,把它拓展到课外,让学生能够用电子书包来玩一些对学习有益的游戏等,让学生拿着电子产品有事情做,就不会去玩游戏。同时,老师也要正确引导学生如何使用电子产品,并进行适度规范,一些大的游戏可以屏蔽不让学生下载。

记者:英山中心校在信息化教学中有没有用外部的课程资源?

林阿团在课程应用上,我们是完全开放的,没有统一的要求,老师只要觉得适用,觉得适合学生,不管是哪些名师的课都可以拿来用。现在的老师,不单单要自己备课,他可以参考别人的,那些特级教师、名师的课,只要适合自己的,都可以用。

教育信息化,通向教育公平最快的快车道

记者:自从实现信息化教学以来,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什么变化吗?

林阿团:成绩变化非常大,2016年我们学校有四科参加县质量监测,三科拿了第一名,一科第四名。教育局对全县学校教育教学综合评估,我们学校拿到了第一名。16年参加了柘荣县首届校园风貌展,我们也得了第一名。

记者:您觉得教育信息化对农村孩子来说有什么意义?

林阿团:电子书包的使用,对农村孩子而言能扩大他的视野,让他接触到外面的新事物,更能够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让农村教育能够更快的实现优质的公平的教育。

教育信息化,是通向教育公平最快的一种快车道。它能够让农村地区的教师快速地获取全国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让老师、学生能够足不出户的学习到最先进的教学理念。农村学校如果没有信息技术,要想获取更优质的教学资源会很困难。另外一个方面,为了减少电子产品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会组织学生参加汉字听写大赛等活动,加强写字教学,促进学生书写方面的能力训练。

记者: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林阿团:我觉得教育不能单单的是从学习书本上一些枯燥无味的知识,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我们作为教育者,就要尽量创造快乐学习的氛围。英山中心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环境的布置、一些趣味性学习项目的设置上,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快乐。我们学校的电子书包不仅在课堂上用,还会通过电子书包拓展课外项目让学生学习和使用,我们做到“课堂用、课外用、经常用、普遍用”。像象棋,我们编写了校本教材,让学生能够通过平板电脑进行比赛,互相切磋。这个学期开始,又加了两项活动,一项是摄影,学生自己拍一些照片上传到学校的作品库,同学之间,老师之间,可以互相点评,另外从这个学期开始课前三分钟诵读视频展播,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一个好的习惯的养成,毫不夸张的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记者:对于其他想要使用电子书包的学校您有什么建议?

林阿团在电子书包的使用上,我建议由学校来支撑网络和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自带终端来介入,不要学校花大量的财力去购买这些电子设备,这样可以逐步的拓展,不能一步到位,硬性的要求都参加。

记者:您觉得对于一个乡村学校而言,怎么才能最大程度的来实现教育公平?

林阿团:我觉得绝对的公平是不可能的,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尽量缩小差距。我们现在国家正在推进义务教育发展县域均衡,就是针对教育公平这一块而设置的,我们福建省到16年为止,全省都通过了国家级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的国家验收,就是尽力在县域的范围内达到均衡和公平。

记者:英山中心校是如何实施个性化教学的?

林阿团: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月月生日会,周周一研讨,天天一盘棋,时时信息化。月月生日会就是我们把同一个月生日的学生跟老师集中在一天一起过生日,让学生体验到家庭的温暖。周周一研讨,是结合我们的校本培训通过研讨来提升老师的专业素养。天天一盘棋,就是结合象棋教学让学生每天都下一盘棋,以棋育德,以棋启智。时时信息化,是我们做到电子书包真正的达到常态化的使用,每一个学生,人手都一台平板,他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

记者:现在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偏多,英山中心校对留守儿童采取了哪些措施?

林阿团一是“3+1”教育模式,我校立足本校留守儿童多的特点,采取“思想教育,情感补位,生活关爱+营养关注”的“3+1”教育模式,每个月都为学生、教师举办生日会,赠送礼物,为学生、教师营造家的温馨。二是重点做好寄宿生“五个一”工程,即每个学生一张床、一套崭新的被褥、一部亲情电话(视频)、一套洗浴用品、一个爱心妈妈,全方位关爱“留守儿童”。

记者:这次获得在线教育中心的奖励基金优秀个人奖,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林阿团:获奖意味着压力和动力。我们学校之所以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达到全面推广的程度,这里面对自己的自我加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很多东西,都要反过来给自己压力才能逼着自己去做。用习大大的话来说,就是只有撸起袖子加油干,在信息化的道路上,才能以更快的脚步走下去。

采访手记

采访当天有小雨淅淅沥沥地飘落下来,但仍不妨碍学生们快乐地在操场上奔跑打闹,附近的山被水雾笼罩,让人产生了宛若仙境的感觉。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一所集生态美和现代化于一体的乡村小学,在这里,快乐学习让人感受到得是真正的快乐。我们都在期许中国教育的未来,在这当中乡村教育一定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英山中心校现在的模式也为我国许许多多的乡村学校提供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也需要更多像林校长这样的学校管理者来坚定的带领学校走现代化发展之路,才能让中国的乡村教育发展得更好!
放学了,学生带着笑声散去,围墙边上,茶花正在盛开。

本文作者:中教全媒体  侯娜欣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转载文章,原文:
2、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