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副教授于歆杰:一线教育的理想课堂
作者:    浏览:11867

全媒体视角

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的声音,真的需要我们仔细倾听。移动互联网时代,要让老师充分利用慕课,利用翻转课堂,重要的是老师心态的转变,但需要我们能够提供轻量级的教学工具,解决老师教学痛点问题,并让老师方便用、喜欢用!

清华大学副教授于歆杰演讲视频

清华大学副教授 于歆杰

以下为清华大学副教授于歆杰在LINK2017在线教育论坛暨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在线教育奖励基金(全通教育)颁奖典礼上的演讲——

我是清华大学电机系的老师,我上的是专业课《电路原理》。我先做一下背景介绍。因为在座可能有一些中小学老师,还有教育局的,大概是什么量级呢?在我们大学里面,电路原理这个课是所有电类专业学生必须学的专业课,大概在清华大学4300名学生里面,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相当于机械原理,或者医学类的生理学。我们从13年开始,电路原理在清华4月份的硬课和大课,做成了MOOC,放在edX平台和学堂在线。到目前为止在,全世界范围内,来自158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5万的学生学过这门课程。这个数字大概是什么量级呢?清华大学从建校到现在,有106年历史,106年来,所有在校内学过这个课程数量的综合是这个数字的一半。所以我们在四年时间内,把这门课程对外开放,很好地行使了高水平大学服务社会以及文化传承的职能,这不是我今天要讲的。

我今天这个题目比较大,一线教育的理想课堂。这个题目太大了,一线教育是什么?理想课堂是什么?我是来自一线的老师,我明天早上八点,要去清华的六教上电路原理课,我深切知道,即使在清华大学,我们一线老师上课,也有很多不爽的地方。我们怎么能够利用慕课,利用翻转课堂,利用轻量级的教学工具,就能使得课堂教学逼近理想课堂?我首先说说什么是理想课堂?

这个话很难定义,见仁见智,本来就是一个极限的概念,未来才能够实现。我觉得至少,从我个人理解来讲,目前不太理想,关键是几个。第一,即使在清华,我们大多数的课也是在大班讲授,教育部的数据是到2015年,咱们高等教育生师比,大概是17比1,每17个学生有一个专职教师,这就使很多学校大班比率非常高。很多老师,每年实际授课学时数是很多的,这件事情不是我们能解决的,这是校长和教育部解决的。这是第一个问题,我们解决不了的。

第二个问题我们在大量上课过程当中,依然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这件事儿,当然这是老师的本事,我作为一线老师来讲,我的本事就是我会讲故事,我能够在一个90分钟的上课时间内,把我该讲的东西,完整高效的讲出来,我会讲故事,起承转合,高潮结尾我能一气呵成。我现在越来越意识到,我把故事讲明白了,学生就学明白了吗?好像不是。我们把故事讲明白之后,我们更多追求,怎么学生能学得更明白。我怎么能让他学明白呢?我至少得知道他明白不明白,我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我希望有大量的反馈,这是我想做的第一件事情。我们能做到的。我们想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王社长介绍的,我们做了很多MOOC,这个事儿很好,能够把优质教育资源对外开放,上不了清华大学的人能够学这个课。上清华大学的课的人,这些课跟他们有什么关系吗?除了他们在课外自学出来的,也就是说我们有没有可能,在电路原理这个课程资源里面,很好地善用MOOC资源。这是第二点共享。

第三,我是大学老师,我要做很多事儿,我在教学方面改革仅仅是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我今天要做的理想课堂,能够给我们一线老师上课起作用,抓反馈,共享资源和轻量级。我想做到四件事儿。可以做到很多事儿,初步来说我想做到四件事儿。

第一,我上着课,我想理解一下,学生对我讲的这部分内容,明白了吗?哪些人不明白,哪些人明白了,这是第一。第二,我讲着讲着课,我推一个思考题,大家就这个问题讨论一下。我这个教室坐100人,老师有很多这样的实践,布置的思考题学生有回答吗?在前几排的学生会回答,在后排的不会回答。第三,作为有经验的老师,我有时候会犯错误,我会把这个课讲砸,我从2011年博士毕业到现在讲多年课了,但是我依然会把课讲砸,就是我把学生讲丢了,学生满怀兴趣之后来上课,讲了40分钟学生跟不上了。这种情况是很多的,我现在在想,我在哪讲砸了。

第四点,我在课外给学生布置一点预习的内容,我想知道我布置的东西他们跟没跟我走。这是我作为一线教师提出来的关于理想课堂的想法。我们没有那么多实践,我们不是搞教育学专业,不是搞教育技术专业,我们不能全身心都投入到这上面,我们需要有轻量级的解决方案,也就是反馈共享轻量级。我不能要求学生给我布置一个耗资300万投资的教室,我们15个人在这里面上课,我们希望所有教室都能够上课,我只能带不是常用的设备,就是BYOD的设备工具非常重要。我跟各位分享一下,我们在过去两年里,如何使用雨课堂、BYOD学习行为的实时采集工具。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我讲到某一个程度以后,底下学生听懂了吗?在我PPT设计里面,我限定的位置给学生推题,学生听了20分钟以后,就在手机上会搜到我推送的题,这个题的答案,就在此前那页,或者此前哪页PPT,他只要认真听了,他就一定知道这个答案,这件事情,当然是很轻量级的事儿,所有听的都能答对。我们推下去,学生反馈反上来,我们还把反馈用统计的方式当时全班公布。这个事儿是占期末总成绩的,我要将20多个大课,每个大课都推六到七个小题,半年当中100多道小题,占到期末总成绩的十几分,每个题都占期末总成绩的0.1分。对学生来讲,每一堂课都会搜到这个题,都会占到期末总成绩的0点几分。我把我的课堂切成六七段,每一段结束以后给学生推一个题,要求学生在半分钟,一分钟两分钟,把ABCD答案选上,我很快知道这些结果,而且我把这些结果反馈给学生。学生对于课堂推的题,用50几秒都答对,这些都不需要我们课后统计,Excel表统计,学生B,第一题50多秒答对了,第二题超过一分钟没有答上来,我整个这个班100来个人,平均花了多长时间,准确率我全知道,我能够知道,上到任何一个时间点,我当前这个班课堂里面,学生对我讲课的反馈。

你可能会说,这是占期末总成绩的15分,这个老师即使来自清华大学也并不太高明,就是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拿分来控制学生吗?我承认,这个手段并不高明,这是我们匿名调查的结果,这是清华第五周的调查,这是一个题,我说到目前为止,你已经用了大概14类工具了。你觉得这些工具里面,哪个对你学习最有帮助,排名第一是课堂推送的PPT,排名第二是课堂推送限时练习题,还有课前课后推送的学习。课堂习题并不是高尚的手段,我们做了10次以后,学生发自内心觉得,达成很好的教育目的。

说第二点,这个屏幕上给出的一个题,是我们精心设计的,在谐振这个部分,很有意思的题。我们讲了频率特性以后,滤波器特性以后,这个题在那个时候,学生真正深入思考,能够很好启发他的思维和训练他的思维。很遗憾在十几年,在清华大班上课里面,这个题出来了,怎么设计一个滤波器,就能够实现右边滤波器的效果,几乎没有人能答出来。并不是没有人能答上来,而是我们大班教学氛围没有人敢于答。大家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你作为一个学生,你坐在一百个人的班级里面听课,清华每个学期有16周,你从第一周到第16周,这个屋都坐100人,你不会都认全,你总是在陌生场景下,一说错话风险很大的,尤其这个题不是很简单的题,有可能说错。我作为一个学生来讲,我不说话是最好的选择,不说话也不会丢人和扣分。你不说话,我不说话,没有人说话,我特别精心设计的思考题,永远没有反馈,底下窃窃私语。直到我们从今年开始起,用了弹幕这样一个工具。今天由于网络条件限制,不可能让各位真实把弹幕发上来。事实上我们教室里经常开启,学生把学习反馈,以文字的放松在屏幕上发放,而且匿名,并不知道这个弹幕谁发的,这个有一个好处,别人不知道你是谁,你可以说话,你敢于说话。也就是说,我们从这个学期开始起每个课堂精心设计的思考题,用弹幕思考以后,有很多学生文字在飘着,事实上后来就有很多学术性很强的、超乎我预期的、非常漂亮的答案,能够在屏幕上飞出来。我相信清华学生聪明程度都差不多,每届都差不多,我们从来不知道这个事儿,这个学期用弹幕回答思考题,我们有很多惊喜,我相信你们班也会有很多惊喜。

第三点,虽然我是有经验的老师,我有时候也犯错误。我们都搞丢过学生,但是我们从来不知道在哪丢的,直到这个工具开始,允许学生听每一页PPT的时候,直到学生可以点不懂。事实上,他点了不懂,非常有助于我课后了解,我这页PPT做得是否好。因为一旦我课堂上没讲明白,我把学生讲丢了,我课下有一个反馈,我能知道每一页PPT,有多少人点不懂。我发现有一页点不懂了,我至少在下一次讲课的时候,我定位到哪一个PPT,至少让学生下次听课的时候能够更懂一点,我能知道在哪丢的学生。

第四点是课外推送,用雨课堂的推送,我们课下也可以把MOOC视频,刚才说了,怎么才能够共享啊?我们辛辛苦苦做了很多优秀的MOOC微视频,简单的问题,怎么能够让学生学习,课外能够学习呢?如果没有一个特别精美的良好的课程设计的话,我们在课堂里,一直还在讲授的话,学生没有必要课外学习。所以我们在做课程设计的时候,我们有意识地把一些内容放在课外,让学生拿着手机来学我们制作精美的课程,可以学我们,也可以学别人,也可以学任何优酷、土豆、腾讯视频,可以做到共享,所有老师的视频都可以在学生经过老师的精心教学设计之余实现共享。我给学生课外推送以后,我们在上课之前,能知道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具体细节到,对于学生A来讲,我课外推的6页PPT,他花了多长时间,学生B,六页PTT花了多长时间,每个学生的数字不一样,有几页PPT是有视频的,有的学生分别花了2秒,31秒,5秒和25秒,很快地浏览,有的PPT花了600多秒,900秒,你会看到不一样的。我能够知道,哪些学生花了好多时间学,哪些学生课内听课效率怎么样,这些事儿我们都知道。

我们看看,学生课外学习花了多长时间呢?这也是我做的匿名调查问卷,其中大概32%的学生说,小于10分钟,学生每两节课需要17分钟课外学习,并没有增加学生学习负担。

我们有怎样的收获呢?很多老师说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收获是什么呢?第一,学生首先永远保留了老师的PPT,哪怕你看手机也可以留下来,所有东西都存在云上,可以随时调出来。第二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意识提高了,这个参与意识有被动成分,这个题要求他期末总成绩占分,有弹幕思考题,有被动成分也有主动成分,他觉得我对这个课堂有贡献的,无论把被动和主动方面加在一起。我们在教育技术方面有很大的突破,我们从14年开始,在清华校园内,都尝试做小班的翻转课堂,这个不是很容易。在二三十人的小班,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师生之间高思维水平讨论,通过这种讨论,提升学习效率,学生期末考试成绩长了一大块,这个很好。这个结合我们MOOC教学,拿到清华教学成果的特等奖,这是二三四十人的小班,今天这个班坐一千个人,我怎么翻转课堂呢?一个课堂90分,底下200个人,每个人说话不到两分钟,怎么办呢?我们拿学生反馈,学生反馈能上来,我们可以用统计分布的方式,把这个反馈反给学生,学生反馈,以文字弹幕的方式发上来,其他学生能够实时感受到其他学生的反馈,这不就是翻转课堂实质吗?我们小班翻转课堂,赖以生存的核心就是这个学生在说话,这个学生说话别的学生能听见,于是就信息共享了,于是就交流了,我们大班永远做不到。我们可以以文字图形的方式,把收集上来的信息分享给学生。我们可以在大班实现部分的翻转课堂。这期的调查问卷,学生认为这个工具帮助怎么样?填10就是帮助极大,大概来讲,大部分学生填的是7以上,平均应该是7.65,学生对这个工具评价很高的。我们再来看看,刚才说了,要反馈,要共享,教师要花多长时间来做呢?老师要做什么事儿,你要开设一门课程,这个课程不需要花时间,大概一两分钟就OK了,你需要把你的课堂授课PPT,少许修改,你要设计几个题,按照固定的模板套进去。根据我的经验,第一次做的时候,大概花30分钟时间,制作课外PPT花30分钟,第一次用这个工具,每一个大堂课课外多花一个小时,这个可以课外推送的PPT可以重复用的,花了30小时以后,我今天春天就不用花那么多时间了。所以对于老师来讲,我花的时间并不多,你看通过我刚才的介绍,我们已经用这样的工具,用这一类工具。刚才是我们拿雨课堂为例,事实上这类工具,课堂内学生学习效果反馈,收集器这类工具已经有很多了。

整个来讲,我的结论是,在当前移动互联时代,如果我们善用雨课堂工具,我们是能够帮助老师成就理想课堂的。要做成这件事情,有三个步骤,首先从目标上,你得想干,不能满足于我是一个优秀老师,我现在课讲得很好,这就行了,不是的。你更希望了解学生,你更希望通过这样的反馈,让学生成效提升,而不是你讲明白了,学生学明白了。同时心态上要做转变,我相信很多老师,对学生带手机,拿着微信在课堂使用有抵触和恐惧心理。这件事情很像大一学生,是不是带着计算机上学。大概在五年以前,大一学生严格禁止,最近几年,我们开始鼓励了,鼓励学生在大一带着计算机上课,为什么?就是因为有越来越多大一的老师,尤其是任课老师,要求学生用计算机做很多事儿。也可能说,学生可以去机房,事实上来讲,你作为学生心态讲一讲,在一些固定的时间,骑自行车五分钟或者十分钟去一个机房,有摄像头盯着,跟我躺在宿舍被窝里,玩一会上会机,相比来讲,哪个更好?你要是学生你愿意选择哪个?就是心态的转变,不要以赌的心态,看到移动互联时代冲击,我们鼓励他,跟这些东西做朋友,才能改善教学。最后是技术上要改进。以上就是我的分享。谢谢大家!

5月10日,近千人齐聚清华大学大礼堂,共同参与并见证一场学术和思想的交锋—LINK2017在线教育论坛暨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在线教育奖励基金(全通教育)颁奖典礼。本次论坛由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主办,全通教育、学堂在线、《现代教育技术》杂志协办,中教全媒体承办。

LINK2017在线教育论坛现场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6516.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