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绿翠现代实验学校校长吴朝晖:让孩子对未来充满探索的愿望
作者:    浏览:13340

全媒体视角

科技是时代进步的催化剂,未来学校的建设离不开教育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在看到信息化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巨变的同时,也应意识到学校教学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候。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中,人是我们的主体,学
生是我们关注的中心。
 

广州市绿翠现代实验学校校长吴朝晖精彩演讲视频

广州市绿翠现代实验学校校长吴朝晖

吴朝晖校长在LINK2017在线教育论坛暨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在线教育奖励基金(全通教育)颁奖典礼上的精彩演讲——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教育界的同行,大家下午好!

今天站在,我心里有点忐忑。我们学校是地处广州的一所公办的初级中学,在校师生2800多人。在信息化推进过程当中,我们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希望能与在座的各位分享。我今天汇报的题目是以科技驱动,与时代同行,让生命增值。

作为每一个生命,在成长的过程当中都需要滋润。每一个人在生命成长的过程当中,他需要学习,而教育正好就是作为一种使人成为人的一个过程。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以科技进入到我们教育领域当中,去促进孩子们的成长。让孩子们在学校这个阶段,能够接受到更专业的、更健康的、更快乐的一种教育。

在学校的教育过程当中,人是我们的主体,而学生就是我们关注的一个中心。学生的学习也将会成为学校工作的聚焦点和核心。所以在未来教育过程当中,我们关注的是学生深度的学习。并且在学校运作的组织形式上,希望能够以多元选择来提供他们学习的形式,促进他们个性化的发展。而在未来学习当中,我们学校提出来的口号,“课堂是生命成长的原野,课程是生命成长的跑道”。

因此,作为一个学校,在以科技、以教育的信息化推动我们整个学校一种生态发展的过程当中,我觉得涉及很多方面,但是我们最关注的是让学生学得有效,让学生学得踊跃。他不但只关注现在这个世界,更重要的是需要关注他未来没有能够开启的世界。让他对未来的世界充满好奇,让他对未来的世界充满一种探索的愿望。因此在我的学校当中,我们共同去探讨,到底如何实现让学生学得更加有效、学得更加快乐、学得更加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促进未来学习方面,我们从两个维度来改进——

一个方面就是学习空间的重构,另一个层面是学习内容的创新。在这两个层面上,我很赞同今天上午杨校长所提到的,在学校当中如何去改变学习空间的一个问题。其实我们需要打破现有的物理界限,更重要的是拓展我们学习资源的范畴,构建起这种能够配合学校多元的课程体系,为学生进入到个性化发展的这样一种场所,我们命名为全环境育人的实践场。

而学习空间的重构,我们要考虑它设置的原则对学校有哪些方面的促进,我们整个运作如何良性地去发展,也让学校在整个意识形态,包括我们的组织形态上进行流程的再造。因此,我们以五个理念去促进学习空间的重构。一个层面是以空间的规划,去带动课程的发展。希望这种课程的建设能够促进学校在特色育人、让学生成为人的过程当中,成为他们生命成长的跑道,成为这个跑道延伸的一个重要载体。

第二个层面,是以空间规划,引领教学创新。通过技术,导入模式的变革,通过技术,让我们的师生在教学和学习的方式和内容中产生不一样的感觉。

第三,是以空间规划丰富学习的模式。毕竟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我们作为教育者更关注的是他们对学习的兴趣。更关注的是,他们在成长过程当中,不要失去对未来探知的一种兴趣和动力。因此可以通过这种空间的规划,促进学生这方面的发展。

第四,以空间的规划,促进行政革新。学校总体的运作过程当中,有许多管理上的细节值得关注。我们也通过这种空间的规划、技术的引领去促进我们在这种流程再造上行政绩效的革新。

第五,是以空间的规划,拓展社群关系。这个空间不但指物理空间,更重要的还有虚拟空间。为了将学校教育融入到这个社会当中,融入到学校、社区以及家校联盟这样一个整体,拓展这样的空间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在我所在的学校当中,我们进一步去构建我们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这些学习空间当中,能够进一步去延伸他们对学科的兴趣,进一步去发展他的兴趣和爱好,进一步将他们自己个人的一种意愿或者说他们对未来的一种憧憬、职业的想法,融入到我们的学习当中。让他们学习更加富有动力,让他们的学习更加有成效,让他们的学习更加有自信和成就感。也许这样的成就会促进他们在其他学习领域当中,产生一种更大的动力。让他们更多的克服困难,与人交往,在更多的领域当中,去获得成就。

这里举几个例子,学校的VR/AR体验室的实践场、学校的陶艺实践场、学校的书法实践场、学校的微拍导课的实践场以及学校电台的实践场,还有美食DIY实践场。在学习空间发生变化以后,课程的内容也要发生不一样的结构调整,我们需要完善我们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学习成效之间的关系。

在这样一种考虑下,学校也采取了不一样的思路。希望能够通过这种内容的创新,引领着学校、校本课程群,对学生的再造、学生的培育,能够达成更好的成效。学校仍然是坚持以学生作为中心,通过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发展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也充分利用我们的课程群,利用我们的技术,融入到空间、学习内容和学习的环境以及我们技术的改变上,链接我们整个学习的各种环境。不仅如此,我们还根据学科的核心素养、人的核心素养将学科的知识内容、校本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链接成为一个整体,让我们的课程成为学生在成长过程当中,将跑道进一步拓宽和延伸的一种机制。

对各种课程的体验,也变为他们在成长过程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学校以艺术课程支持学生的成长,有合唱、舞蹈、管乐、美术、篆刻、陶艺、书法等;以运动的课程锻造体魄,如跆拳道、武术、田径、羽毛球、篮球、足球、轮滑等等一系列的体育课程;让科技的课程去培养思维,让学生能够进入到与科学家共同探索的这样一种培育的方式;让学生进入到能够动手的这样一种课程,也进入到与同伴互助这样一种培育他们合作和科学发展的思维的课程。同时,学校仍然有许多与国际接轨的游学课程,与国际接轨的志愿者课程,与社区连接支援服务课程,全面融入学校课程体系当中,让学生能够达成与现在这个世界知识的链接,也与未来的世界进入到一种更多元发展的一种启迪和好奇。同时,引领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周边的人,关注与别人的合作。

因此在这样一种空间与内容上的一种变革,不可能按照我们原有的一种模式,按照常规固定的课堂,固定的上课时间,固定的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我们现在让学生要融入到这个社会,要让他们在未来的世界或者未知的世界里面,勇于去探索,必须要引入一种现代化的技术,教育+智能化,就是教育的信息化。这样的信息化,它所构成的空间技术与内容的整合,也就变为我们在未来学习的整个大环境底下,为学生所提供的这样一种学习的空间,让他们在这种未知的道路上探索、提升和发展,将会成为未来社会更具备生存力的人。

科技是我们时代进步的产物,未来的学校离不开我们的教育与科技的深度的融合,这样的融合,也将会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进入到不一样的领域。这种领域,也会反过来促进我们老师们的成长、学校的发展。因此,信息化是学校迈向未来的加速器,我们许多的课程,也将科技的内容,将我们信息化的手段,将我们各种技术平台融入到我们的课程当中。例如在我们学校里面,它的VR/AR的课程,让学生进入到这样的学习空间。例如,我们的广播电台,让学生能够进入到他的表达与技术相融合的这样一个环境。

软笔的书法,这样一种书写运用的技巧和学习,实际上与我们的教育现代化仍然有更多的链接。老师利用更多的技术、更多的平台与学生加大沟通的力度,让学生的学习会变得更加有情趣。同时包括我们的微课导师、我们的陶艺、我们的电台等等,将所有的课程打破原有的边界,让学习的内容变成更生动、更整体的环境。

在我们学校当中,我们将美食体验与社会联合在一起,也将教育信息化融入到里面,将在线教育融入到课程的平台当中,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化,让学生学习变得更有效率。同时,学校在许多的角落设置了学习的空间,希望能够让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也让他的这种链接与世界的链接,能够随时随地去打破时空的界限,让它能够进入到一种全新的领域,让他进入到无边界的领域,加大这种学习的力度,从而促进它的自主发展。

在绿翠,信息化的探索,我们一直在持续运作。我们固然有专家的引领,有技术团队的支撑,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学校在教育事业上有美好愿景。有动力十足的一帮同事,他们共同为学校的信息化发展去贡献他们的智慧,贡献他们的努力。

这张图表当中,有一些我们已经完成了,有一些,我们正在做,也有一部分,我们仍然在努力地去研究和推进。毕竟现在教育的信息化的推动,仍然有许多的障碍,仍然有许多我们没有办法解决的地方。我们仍然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努力,去探索、去实践,从而提升我们整个信息化,在学校当中的运用。

作为绿翠,我们虽然是一个默默无名的学校,城市当中,一块石头扔下去,水花也不溅一下的地方。但是我们仍然去为了教育的美好,希望能够去达成不一样的教育,演绎我们提出来的“绿翠教育+”,这样一个自主的品牌的概念。我们希望这种“绿翠教育+”,能够去体现我们与时代同行,追问品质让生命去增值。让师生在校园当中,遵循教育的规律、成长的规律,成为最好的自己。

因此在校园里面,这几年我们看到,这种技术的推动,引领着我们在空间的变化改造,引领着我们在学习内容上的创新,并没有失去教育本质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学生不但只是在他能感兴趣的领域得到了相当好的发展,而且由于他们在这种领域当中取得了成功、获得了自信,在其他学业领域当中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所以,我仍然觉得,技术和我们的观念不应该停留在让学生只是刷题的机器,更重要我们要成为引领我们自我进一步发展,引领学校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所以,我仍然可以看到学生和老师的笑容充斥着学校,他们在学校当中,也得到了非常大的进步和发展。

作为学校,这种教育信息化的提升,离不开有情怀的学者,离不开有技术的专家,更离不开有实践这种勇气的教育同行,我也希望在今后的时间,能够有更多的有情怀的学者、有技术的专家和我们勇于探索的同行,能够一起推进教育信息化,大家携手形成我们教育的共同体。希望大家有时间到广州的绿翠来看一看,谢谢!

5月10日,近千人齐聚清华大学大礼堂,共同参与并见证一场学术和思想的交锋—LINK2017在线教育论坛暨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在线教育奖励基金(全通教育)颁奖典礼。本次论坛由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主办,全通教育、学堂在线、《现代教育技术》杂志协办,中教全媒体承办。

LINK2017在线教育论坛现场

本文作者: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原创文章,转载此文章请注明出处(中教全媒体)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www.cedumedia.com/i/6612.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中教全媒体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