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育如何改革创新? ——2017大学教育改革创新发展论坛召开
作者:    浏览:13239

2017年6月7日下午2点,2017大学教育改革创新发展论坛在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互联网教育商会主办,作为第三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周的“新教学新范式”主题板块的重要组成,论坛邀请了众多权威教育专家、知名高校领导,共同探讨大学改革创新发展的现实、机遇与挑战。

本次论坛由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管理实践教授、创新学堂创始人蔡剑先生主持,参会主要嘉宾有: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顾明远先生,北京市教委高教处处长邵文杰先生,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书记、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庞海芍女士,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李炜先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先生,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育技术系主任尚俊杰先生,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晓阳先生,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董事长刘洋先生。

论坛嘉宾合影

近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高等教育的大国。2015年国务院颁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总体建设方案,实际上这是吹响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号角。在互联网环境下,我们该怎么样培养创新性的人才?课程、教育模式如何改变,才能够适应新的时代?这些问题不仅是高等教育工作者,更是社会各界需要普遍思考的问题。

论坛现场

邵文杰:高等教育改革需微观中观宏观三层面并进

北京市教委高教处处长邵文杰先生在致辞中介绍,北京市教委近年来按照党中央、教育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出台了若干举措,着力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发展。他认为,在当前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简政放权、优化服务、放管结合的背景下,应当坚持上下联动、内外兼顾、多管齐下、综合施策的原则,着力理顺好三个关系,分别从人才培养模式、大学治理体系和教育管理体制由微观、中观到宏观的三个层面推进大学教育的改革创新发展。一是要理顺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关系,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二是要理顺大学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进一步推进大学现代治理体系改革。三是理顺大学管、办、评的关系,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北京市教委高教处处长邵文杰

顾明远:把“求真育人”放在改革首位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顾明远先生在大会上一再强调:大学的本质应是求真育人。大学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培养人才。他认为大学的改革首先要扭转“重学术轻教学”的文化氛围。既要把育人放在首位,又要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氛围。他还对当前商业文化、娱乐文化浸入到大学文化表示担忧。

顾明远先生认为,一切的改革都应建立在社会诚信的基础上,要把突破传统学习局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重点。同时要更加深刻地认识互联网教育,更好地发挥互联网教育的优势,更好地实现教育与技术的融合。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顾明远

余胜泉:互联网+高校课程变革需要关注深度学习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先生认为当前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知识获取方式,当今教育应该适应学生喜欢主动学习并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特性与特征。MOOC是互联网革新课程的重要形式,但MOOC虽有大规模的网络访问却无大规模的网络学习发生,存在浅层学习明显、辍学率高、学习保持率低等普遍问题。他认为互联网变革课程,不仅仅是要关注内容建设,更需要关注促进学习认知投入的学习活动设计,课程开放不仅仅是内容让外部访问,更重要是课程内容的生成与进化,多种教学模式的开放。

余胜泉以他讲授的《教育技术新发展》课程进行了互联网促进深度学习案例的分享,向大家诠释了未来网络教学的发展方向:通过知识网络和社会网络组成“双螺旋”教学结构,设计“接受中学”“做中学”“联系中学”“重构中学”“同题异解,在比较中学”“反思中学”“交流中学”“情境中学”“教中学”“创造中学”等不同层次的学习活动,促进学习者从接受到参与,再到贡献,实现深层次的学习投入。

该课程基于学习元平台(Learning Cell),通过语义技术,实现从资源组织到知识组织,将内容与活动深度结合,促进学习交互,拓展教学的深度;通过线上线下无缝切换、O2O深度融合保持学生学习动力,通过社会知识网络,来促进认知网络联接与共享。

余教授认为,未来的网络教学将从内容呈现设计到通过学习活动设计来促进知识建构的方向转变,互联网变革课程的核心是增加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投入,而不是花哨的多媒体内容设计或浅层次的行为与反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

王晓阳:文化传承是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来源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晓阳先生从教育改革的目标、组织文化的作用、组织文化变革阶段、变革之不易这4方面阐述大学教育改革与组织文化变革。改革目标应从知识、能力、价值三方面全面立德树人。他认为,文化传承是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来源,因此我们要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国际与本土教育的均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渗透。他还引用马克斯·韦伯的“人是悬挂在自我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解读大学组织文化变革,并且指出真正的变革应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互结合,不能光靠上层,要靠基层的创造力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去完成。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晓阳

尚俊杰:MOOC是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育技术系主任尚俊杰先生谈到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意义。他在会上连着进行了2个反问:在互联网时代课堂上到底能否使用电脑?老师讲得多好才可以抵挡电脑对学生的诱惑?随后他指出这两个问题都是传统教育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与挑战,而MOOC给教育带来新的机遇,它致力于将世界上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传播到地球最偏远的角落。因此互联网+的模式打破了时间、地域的界限,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时代的变化势必影响教育结构的变化。而MOOC如一缕曙光,给新世纪的高等教育变革带来了崭新的希望。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育技术系主任尚俊杰

庞海芍:加强“通识教育”意识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书记、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庞海芍女士讲到教育应有多彩的概念、丰富的内涵,强调通过通识教育让知识融会贯通,使学生具备“择其善而识之”的能力。她认为素质教育以及时代和国家为两大命题是教育改革的方向,要构建“通专”相结合的课程设计理论,实现通识选修课精品化,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组织结构的变革。她表示,素质教育就是让教育回归本心,启发心智,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最好的自己。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书记、研究员,北京理工大学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庞海芍

随着教育水平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增加,人民对于教育“质”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是在社会大环境下所需要变更的新模式。而“互联网+”则是适应新时代的新模式,同时也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突破,这种新的教育概念打破了人们的传统认知,接受新鲜信息和多元化的教育,是未来的发展之路,也将会推动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

第三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周,从2017年6月1日至6月15日持续15天,设有7大主题、11场分论坛以及为期3天的教育产品创新展,引领教育行业人士共同探讨教育的变革与发展趋势,展示最前沿的教育信息化创新产品,助力教育的创新发展,构建“互联网+教育”创新生态。

1、本文是中教全媒体转载文章,原文:
2、如果你希望被中教全媒体报道,请发邮件到 new@cedumedia.com告诉我们。
来源:

参与讨论 0

评论前必须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