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
梅陇中学教学改进专项课堂听评课系统
牵头单位
闵行区梅陇中学
单位地址
上海市闵行区镇西路299号
项目简介
开发目标:
从学生需求出发,聚焦课堂,合理借助信息化手段,对教师课堂行为进行数据记录,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分析,进一步加快课堂教学改进进程,优化课堂教学品质。
开发进程:
2014年1月 系统开始进行开发;
2014年6月——2015年1月 完成基本功能,进行部分老师实验,完善系统;
2015年1月——至今:全学科覆盖使用。
操作流程:
管理界面:
后台数据管理平台可以对全校教师的听评课情况、教研组听评课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并配有可视化图表,具体界面如下图:
项目负责人:董鸣
项目背景
自学校2012年成为闵行第一批电子书包试点校以来,又陆续承接了“闵行区数字化校园建设”、“闵行区学生电子成长档案”等一系列信息化试点项目,经过近几年的积极实践和探索,数字化校园的基础设施都已到位,基本的教育教学资源平台也已打造完成。2014年,学校对目前已进行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反思,致力于转向更深层次的信息化应用。从学生需求出发的教育教学改进行动,将进一步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有效性。
在课堂五环节中,学校针对“听评课”这一环节进行课堂改进。传统听评课存在着不可回避的一系列问题:(1)假听课,走过场比比皆是;(2)学科绩效好的教师无法追溯“好”的课堂实证来源;(3)不同层次教师改进点选择无实证性研究,高端教师成长缺乏理性引领;(4)对好的评课、听课者不够尊重,好的研修氛围形成缺乏能量支持;(5)学校、教研组日常优质课比例缺乏数据性资源;(6)学校教学改进点确立经验化现象严重,缺乏基于数据的实证研究。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于“数据实证”。
学校推出的教学改进专项课堂听评课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并能通过数据记录为优化课堂提供依据,提高课堂有效性,最终让数据为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服务。
项目实施具体情况
从2014年开始开发至今,梅陇中学教学改进专项课堂听评课系统已经过2个学期的实验,在实施中不断完善:操作流程优化、实验规模扩大(从行政、学科骨干实验到全校全学科覆盖)、数据挖掘角度更新、数据分析可视化加强等,目前系统版本已从1.0更新至2.0。
以2014学年第二学期全学科覆盖听课数据为例,系统共记录了724节有效听评课,通过数据挖掘,成效显著。
(一)不同教师、不同教师群体教学改进视角:常态课视野下的教学改进点研修凸显,评价点清晰、可测。
1、全体教师:通过对有效听评课后听课老师填写的问卷数据分析,学校对于下一年的课堂改进点有了明确的方向,而不是凭经验感觉。数据显示,显性行为规范容易达到更好,但内涵更好需要更好策略,因此学校将“教学目标达成度”、“师生互动有效性”作为了2015年基本改进点。
2、骨干教师:骨干教师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领军人物,在传统的听评课中,大家经常一致说好,对于骨干教师的课堂改进点往往难以确定。同样用数据实证,发现全体教师对于骨干老师的“教学技术与策略”有更高的要求,而这将理所当然作为2015年学校骨干教师要研修的方向。
3、30岁以下教师:30岁以下教师是学校课堂改进点的生力军,充满热情学习力的他们更需要明确的改进方向,数据分析能够给他们带去更好的教学引领
(二)教研组视角:
通过对不同教研组的数据比对,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这为学校管理层提供了有效管理依据。
1、比例一定程度代表教研组长学科领导力及教研组的氛围,不同教研组的研究及成长氛围值得深思;
2、讲得认真、听得认真、研得认真同等价值。
(三)学校视角:
从一学期每周听课节数的数据分布图来看,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期中考试前的复习课几乎都没有人听,而期末考试前的复习课达到了听课高峰。是期末总复习课比期中复习课更有价值吗?答案当然为否。数据真实的告诉我们:基于课堂研讨的常态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加强,第9周、第16周同样是考试前的复习阶段,前一个数据真实反映考前组间研讨动力不足、后一个数据真实反映老师们已经形成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规则意识。
项目成果
以往的课堂改进往往会基于“经验化”,改进点的确立、改进效果如何基本都是凭着我们的经验去判断。听评课系统的实施,从“经验化”走向了“数据实证”,有效地对常态课进行了质量把关。无论是教师本身,还是教研组、学校管理层都在数据的背后找到了关于课堂的确凿信息,目前在以下方面获得改善:
1、 学科绩效好的教师找到了“好”的课堂实证来源;
2、 不同层次教师能找到准确的改进点;
3、 提高对常态课的评课质量;
4、 克服学校教学改进的经验化弊端,形成基于数据的实证研究。
学校之后还将继续进行实施,推进3.0版本,在量规方面进行进一步完善,如引入“学生评价”这一角度。
项目负责人及参与人介绍
联系我们 | 网站动态 | 网站声明 | 招聘信息
版权所有 中教全媒体